Medium Image

由设计互联发起的 2020首届设计策展计划 公布获奖与入围名单 2021年1月31日,由设计互联发起的2020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获奖方案揭晓:蔡艺璇获得设计互联策展人奖,她的方案“神秘的空气 震动的云层”将由设计互联支持,于2021年四至六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园景展馆展出。设计互联也将支持罗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以及王骁勇、任越、方铭璐作为设计互联研究伙伴,深化策展研究。获选入围的策展人还有张天钢和缪子衿。 —— 设计互联策展人奖 神秘的空气 震动的云层 蔡艺璇 空气也能设计吗? 可感的云层 ©赵潇潇 方案简介:空气无相无形,却可以作为介质承载湿度温度,甚至电波信号;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将我们与不同地区、生态圈和平台界面连结在一起。而当忧虑与病痛在土地上蔓延,空气的亲密性和流动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的隔绝与控制的对立面,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球保护主义,并加速着数字追踪技术的发展。展览试图呈现一个我们共享呼吸的整体空间,人类与空气的关系也是一种心理、文化、政治和技术的建构。 评委评语精选:设计空气这一极具原创性的主题,正因空气的“不可见”而与时代紧迫议题密切相关。方案以“空气”与“云层”的隐喻,呈现多层次的线索与视域,引发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体现了策展人较强的观察及研究能力。展览整体上就是一次极具感染力的、超越物质的实验,有潜力开创一种全新的展览类型。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共有穿戴 罗名川,Anouchka van Driel 关注变革中的时尚产业 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服装件: Capsicum天然面料, Elena Braida, Hanka van der Voet, Mary-Lou Berkulin, Mika Perlmutter, Morta Jonynaite和bonbon工作室 © Scheltens & Abbenes和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方案简介:2020年,受新冠病毒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世界包括时尚产业也受到了冲击。时尚产业的变革开始于疫情之前,疫情的到来加快了它在过去数年中所经历的变化。“共有穿戴”旨在抓住近些年出现在中国以及国际时尚产业中的一些新风向,将其中的一部分突出呈现给观众,并借此机会激发大众重新审视当下的时尚业。此外,展览也希望能为大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大家一起来谈论在到处讲究保持社交距离的今天,共有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聚焦时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呼吁时尚消费价值观的转变,把展览作为平台,开放探讨中国当代时装产业变革。它也与深圳的城市语境紧密关联,因为劳动、社会构建与设计文化等方面的新实验正在这里发生。方案从时尚衍生出文化、风俗、消费、产业等现阶段的紧要议题,很契合设计互联探求展览新形式、通过策展提出问题的方向。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设计为谁 为谁设计 周衍 共享设计的所有权 “设计为谁 为谁设计- 水果店研讨会”实验设计工坊 ©王子路 方案简介:展览从“协作设计过程”、“消费产品”和“公开的提案方式”三个设计的层面展开,让观众一步步了解设计师如何共享设计所有权,从而提高设计的社会相关性。展览中设置可供观众使用的圆桌结构、开放可触摸、可互动的展品策划,提升公众参与,回应了“设计重聚”的主题,并帮助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设计互联,建立向公众学习的长久机制。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提倡设计共有、设计民主化与社会参与,鼓励非设计师参与设计,塑造我们共处的方式,呈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包容性与共情体验。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再公众 王骁勇、任越、方铭璐 关注疫情下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关系 空间方案参考图 ©路透社 方案简介:“再公众”不仅是对危机下民众自发公共生活的援引,也是对当下为单一消费与线上生活所扁平化的公众性的重构。公共空间被“零接触”政策解构,私人空间也在“隔空对话”。诸如阳台音乐会这样的民众自发行为,将被底层公共空间垄断的公众关系,重新分布到空中。阳台既是“私人空间”的延伸又是“公共空间”的集合。我们将“阳台”的意象建构成多层楼宇截面装置。正面是“公私界面”,因距离而更加亲密;反面则又是一番“差异化社会”。策展团队将邀请四个创作团队,分别占据装置中的七个房间,以五个阶段的集体创作、戏剧展演与市集共同构成展览。 评委评语精选:这个方案极具活力与创造性、与时代紧密相关,它以乐观的态度提出了一套新的“社会关系设计”,公与私、参展人与公众之间互动开放的层次很多样化,其社会政治的指涉意义很有价值。 入围方案 平台:位于庆祝与混乱之间 缪子衿 呈现互联网时代转瞬即逝的关系 当代生活的经济与情感花销 ©缪子衿 方案简介:方案试图将当下关于“平台”的讨论以“散点透视”的形式为观众打开多个线上和线下“窗口”,观看技术如何在社会变迁与权力关系中重塑个体身份。数字平台对于信息的实时监控以及情感的标准化变现制造着自由选择的假象、无差别的亲密感与归属感、以及群体性孤独。我们难以预测未来替代性的相处模式是什么,只能对新选项带来的冲击保持批判性的距离与浪漫化的想象。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以转瞬即逝的关系为线索,敏感地回应了当今人类生存现状的危机感,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有价值,体现了策展人的洞见与思考深度,参展作品与艺术家的选择也很出色。 —— 设计策展计划: “超级前沿、有想象力的方案,不完善也没关系!” 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自2020年8月24日发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国内各大院校与公众的投稿方案,其中,独立策展人与策展团队各占一半,来自国外的投稿占三成。由奥雷·伯曼(Ole Bouman),约瑟夫·格利马(Joseph Grima),杭间,侯瀚如,布莱奥尼·萧福德(Bryony...

老教授王冬龄为哲匠奖管怀宾教授颁奖 1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第五届哲匠奖颁奖典礼,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哲匠金奖、哲匠奖、青年哲匠奖获奖的六位教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教授获得“哲匠奖“。 “哲匠奖”是中国美术学院为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礼赞致敬传统文化而创设的代表全校最高教学研创水平和师德师风标杆的奖项,统领国美人才荣誉体系,以“同道交心”凝聚国美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开艺术教育界先河。 |评委会颁奖词| 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学院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参与创办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与跨媒体艺术学院。他是一位艺术家型的教师,在其创设的“空间多媒体”方向上,他坚持以创作驱动教学,与学生共同劳作,以其言传身教滋养了一批批青年才俊。 他是中国艺术界最为执着的装置艺术家,装置之于他,是空间营构和叙事策略,更是想象世界和安置现实的技术。他从园林中“断章取义”,把所有物与象带入险峻的紧张状态,光与暗、水与火、风与尘、破碎与割裂、消逝与坍塌,不断地弥散、交织,形成彼此映射的隐喻之链;符码与叙事、影射与征兆、意象与意念,反复地聚合、变乱,造就寓言般的诗性现场。他有一份心愿——“在中国园林的空间美学与物象诗学中开启新的装置形态”;他有一个梦想——“以东方人特有的场所精神改写二十世纪以来的作品观念”。 管怀宾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学院领导,感谢1985年我刚入中国美院,原先浙江美术学院时老一辈的先生,包括顾生岳等一大批的老师和先生。应该讲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是85艺术新潮和美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段。也感谢刚才给我颁奖的王冬龄教授,他是我的老乡,我61年出生,他已经在南师大在书坛耕耘,多少年来一直是我前方的楷模。获得哲匠奖,也要感谢我回国后,在综合艺术系和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一路走来,很多的场合还是靠大家的协力,实际上这个奖杯是沉甸甸的。 我是04年春天,应该讲是我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三天回到杭州,一周后开始在综合艺术系给本科生上装置课,这一算已经17个年头。在日本的十年,虽然完成了硕士与博士课程的学习,但实际上日常更多的还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状态,相对比较单纯和职业的独立艺术家状态,我在那里度过了十年。 回国后的这些年,特别是后期的10多年,对我来说,一直复合着以前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惯性和作为教师的身份以及后来的教学管理者三种不同的角色。在这里,我想纯粹从个人的角度就这三重身份与大家交流几点感受。 首先,艺术虽然体现了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触感,是艺术家有关现实认知和社会敏感后的一种语言与表现上的回馈。于我而言,可能更多的还是某种自我命题与实践,是一项需要不断自我激活,日久弥新的独立工作。这一点应该讲是85艺术新潮时期给我的启悟,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持续保持这种独立的工作状态。我做创作或者我写作,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命题、自我修为道程,也是在完成阶段性的作业。艺术的创造或许需要这种不断地重启与再命题,我相信艺术只有先打动自己,才可能触感他人,这是艺术的重点。 另外,就是作为教师,这是我回国后的主业,大家都说“教学相长”,这一点我其实是个获益者。我们这波人,从当代艺术现场回到学院体系的这波老师,虽然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丰富的经验,但其实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无论知识结构还是成长背景有它的特殊性。在我看来,经验不能简单地成为方法论而进入艺术教育的建构,课程与知识系统的建构需要符合学理逻辑。这些年我其实一直将自己作为学生的同行者,在教学的现场共同探讨艺术与媒介的关系,有时给学生的寄语,事实上也是一面自省的镜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我还是主张建构自己心中的艺术史版图与坐标,怀揣几个让你激动或者觉悟的的时刻与人物,在过往中寻找各自可能的起点与立场。其实,我的有些研究生已经做得比我好,呈现出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最后一点是作为教学管理者,这是一份带有责任的服务性工作。我用三个通来理解这个工作,也就是:会通、沟通,疏通三个层面。“会通”来自校训的内容,这里需要一种对于学院的文脉、学院精神、国家战略多方面的了然和融通,同时包含着对国际前沿、学科方向个人的学术判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一点则是“沟通”,就是你要善于与你的同事共同酝酿、会集一些最重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并且探讨这个方案的可持续性以及它的操作和落地。再一个是“疏通”,其实就是在教学的现场不断畅通迂积的障碍,我们总是面对很多的问题,面临不断的忧患,但总不至于将问题迂积在自己手上、迂积在当下,而需要疏通的教学现场的末梢经脉。我幸运的是在跨媒体艺术学院,大家有着更多的共同关切,很多的事靠大家协力而成! 最后再次感谢这么多年来在美院的同事与同仁,在这个学院里还是非常开心的事,这个奖杯将成为我一面新的镜子。 谢谢大家!谢谢学术委员会! ...

课程时间 2020年12月17日-2020年12月19日 课程主持 牟森 教学团队 马原驰 赵炟 李琰 王若兰 课程说明 2018级媒介展演系三上学期,因为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Disegno”板块和“家庭编年史”党建思政课程展览的缘故,留给原定教学计划中的“场面调度”课程只有三天。与教学团队和二十位同学沟通后,我们决定不留遗憾。三天时间,每位同学要完成导演、表演、摄影、录音、化妆、配乐、剪辑等各个岗位流程的学习和体验。场面调度课程的核心是表演。镜头前的表演。所有这些,同学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感谢教学团队和每位同学的顽强,我们完成了教学计划。视频是本次场面调度课程作业的完整展示。 >>> 课程作业展示 ...

例外状态 THE NEW NORMAL 23人群展 —— 展览时间 2021.01.12 - 01.28 11:30-18:00,周六、周日闭馆 开幕时间 01.12 17:30(当天展览顺延至8:30) *开幕赠送限量「例外状态」口罩* 展览地点 Bé space 杭州市滨江区 博凯创业园 2楼 207 —— 前言 镜子是用什么做的? 这个字为什么要第二声? 蓝色想表达什么?  …… 无数的为什么,不停地提出问题,试图寻找答案,用精简的文字去表达,解释阐述。 我们落在文字的迷宫里,在实词与虚词之间,排列组合,建构意义,建构世界观,最终遗失至此。我们渴望更多地大声表达,也拥有了不同媒介,同时也制造着迷障。 日常寻找意义,意义似乎能让一切事物在世界里站得住脚,我们终成为了“意义怪”。如果一切都赋之以意义,下定义;试图将其归纳、分类以符合标准化,呈现的只是苍白。何不回归生活本身,在日常中触碰例外,在异常中深刻体验日常。 试着去意义化,探索创作本身,这一过程性。在习以为常的现实中突破想象的界限,我们游走在自我预设与例外之间,让作品回归于一种透明状态。从感受力出发,去创作,观看,洞察世界之例外。作品在人际间的情感共鸣中充当着媒介,由此碰撞出异常态化的见解,同时在被观看中,扩展了作品的边界。“异见”不必统一,例外状态也无需常态化。例外让世界多变,让过程得以丰富。我们的存在何尝不是这浮世中的一种例外状态?我们与之共生。 我们将与世界共同永不完成,然而永远在完成的途中,我们互相构造。 To bé continued —— 出品人 管怀宾  学术总监 高世强 发起人 高芙雁 Ultraman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FALLAB 下坠实验室 策展 FALLAB 策展团队 —— 参展艺术家 陈勤 Chen Qin 陈艺真 Chen Yizhen 范安心 Fan Anxin 范俊含 Fan Junhan 范献鑫 Fan Xianxin 贺中晛 He Zhongxian 胡境烁 Hu Jingshuo 黄艺妍 Huang Yiyan 康凯雯 Kang Kaiwen 刘亚涵 Liu Yahan 罗诗琪 Luo Shiqi 彭艺伟 Peng Yiwei 田一方琪 Tian Yifangqi 万梦圆 Wan Mengyuan 王雪莼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