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信息时代的信任革命 从比特币到NFT 讲 者 王语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艺术商业》出版人) 时 间 2021年4月15、16、18日 14:00-16:00 地 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主 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艺术商业》 讲 者 介 绍 王语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曾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纽约中美天空峰汇俱乐部负责金融、市场及品牌等方面的工作,旅居海外多年。现任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艺术商业》出版人、艺商传媒总经理。 讲 座 前 言 2008年发生了两件至今仍在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重大事件,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二是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或组织)在网上发布的《比特币白皮书》。两个事件息息相关,然而后者在当时远远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到了2010年,10000个比特币仅仅能够为其拥有者换来2张披萨,如果按今年3月的市场价格换算,这2张披萨的成本相当于6亿美元。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世界的兴起,ICO、Defi、NFT等新概念不断出现,轮番上演各种造富神话。当佳士得以6900万美元拍卖出一个没有任何实物的NFT数字艺术作品,意味着艺术行业也正在遭遇这股来自新世界的革命性力量的挑战。 人们习惯用区块链的技术革命来解释这一切,称其为“信任的机器”或“价值互联网”,并将其视为能与印刷术和无线电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然而,信任是一种产品吗?只要基于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创造价值吗?实际上,当我们拨开比特币和区块链那一层层以现代科技包装的外衣,尝试探明这些现象的本质,就会意识到,其所蕴含的远远不止一场技术革命或货币革命,更是一场寓意深远的“信任革命”。在这次系列讲座中,我们将以基础事实和批判性思维出发,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加密货币背后的信任模式进行系统性考察,并尝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推荐阅读:《信任革命:比特币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 王薇(王语薇) 著 当 代 艺 术 与 社 会 思 想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应邀参加3月27号上午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行的“不止在剧场”第一期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青年作曲家李京键、音乐学者橙客,他们从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出发共同探讨戏剧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辅德里》在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四个音乐主题,分别是:守护、寻找、危机和爱情,它的音乐分为现场伴奏与管弦乐录制两种演奏形式。《辅德里》的主创团队既有一定的野心,又有一定的接地气的亲和力。它虽然是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讲述百年前的故事,但是它的音乐让人没有距离感。 牟森和李京键已经合作了多次,之前有《一句顶万句》,《致勇气》,《大神布朗》,此次便是《辅德里》。两位老师的合作正像汉斯·季默和诺兰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一碰即合。这是一种平时只谈油画、音乐、艺术却不谈项目的合作关系。李京键把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看作是合作标杆。 这种密切而不可分的状态同时适用于戏剧与音乐。在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忠实信徒的牟森看来,剧场这种形式,它的核心功能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造感动。而达到这个目的和功能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音乐。音乐跟戏剧从一开始就是在一起的,从来没有分离过,谁服务于谁这种事儿是不存在的。 橙客也认为音乐和戏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自古就是生长在一起的,连意大利歌剧其实都在复兴古希腊悲剧。所谓音乐上的文艺复兴,复兴的主要就是古希腊悲剧。到了21世纪,戏剧艺术和这种经典音乐艺术各自面临着各自的危机,各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的高度发达和纯粹的发展而导致的。所以到今天会发现全世界各地戏剧领域的人和音乐领域的人,他们都不自觉的相互融合。在今天音乐和戏剧可以说是相互拯救的关系。 戏剧也许要花费很多的功夫才能把观众代入感动的情境,但是音乐很快就可以做到。音乐让人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音乐响起的时候往往是浪漫的或者说超脱于现实的时候,橙客想让大家思考:超现实就是非现实吗?想象一下,你去坐地铁,戴个耳机走在路上,便处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中。当你把耳机突然拽下来,然后你好像就进入到一个现实世界,开始演戏。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演戏。 同样的,戏剧把音乐可视化,从而直接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的天然渴望。两者的结合最大程度地留住了观众,尤其对于剧目时间更长的戏剧和乐曲而言。更现实的例子是,哪怕在默片时代,他们也会搭配上音乐,视听双管齐下,像卓别林就会自己弹钢琴做配乐。 牟森谈到上海在三、四十年代将音乐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手段,不管是明月歌舞团还是时代曲,所谓流行音乐,那就是现代性的前沿、前端,就在上海。不管是对音乐、戏剧、摄影、美术,所有作为现代性的这样一些媒介最早在中国的进入都是从上海,而且非常辉煌。中共二大发生在上海,《辅德里》发生在上海,就决定了它的性质。 有了曾经的辉煌对比,橙客不禁反思中国现代的歌剧量多却不精,演一次就作罢,但诞生于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却是以质取胜,流芳百世。所以静安区若是发展起来,其力量不容小觑。牟森补充道,静安戏剧谷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庆品牌。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先天性不足,因为做中文的歌剧、音乐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处理中文中的一些文件性的文字,也就是歌剧中的宣叙调。李京键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来说明,用意大利语唱一件非常生活化的小事,也许由于在语境之内没有问题,但用中文,确实很难处理,听众会觉得别扭奇怪。大家听意大利歌剧觉得不违和实际上是因为不懂意大利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由语言陌生间离带来的完美感。而且意大利语和法语本身也是富有歌唱性的语言,本来说话就跟唱歌似的。 中文的这种歌唱性,在咏叹调中没问题,在诗歌化的标准中没问题。而叙事性的这种歌唱,确实是因为由于语言的、语境的问题,再加上中文有四声,写的不好就倒字,听不清楚在唱什么内容。当内容一旦有缺失,人就会失去兴趣。 从技术方面回归到本质上,伟大的音乐都在讴歌和反应当下,像是威尔第,贝多芬,无一例外。近几年提倡为人民而歌的热潮更盛,有些艺术工作者会本能地反感,但这并不代表着过时的旧思想。一个词语总是容易被误解,李京键提醒道,人民本来也是很fashion的一个群体。我也是人民。它可以是很广泛的一个群体,也可以非常的现代,社会就是人民创造的,所以人民就是现代。 社会是人民创建的!正如《辅德里》本身的人物,根据史料证明他们都是家庭非常殷实的一群人,并不是因为饥肠辘辘所以被迫去革命,真的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信仰。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音乐是表达理想主义最好的一个手段。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牟森再次强调了《辅德里》是非虚构剧。这种事只能感谢生活本身,感谢命运。就这两个点就使得《辅德里》这部剧,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文献集锦,而具备了巨大的宿命感、命运感。我们只有感恩,因为这个事情是编造不出来的,它恰恰是从生活本身来的。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年度特殊专业技术岗位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同道同行,只等你来!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报经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的招聘方案以及人社厅网上集中公布的《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1年特殊专业技术岗位招聘信息》(见http://rlsbt.zj.gov.cn/art/2021/3/12/art_1443681_58921080.html)。2021年度我单位共有2个特殊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2名专业技术人员。 —— 一 . 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一)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开放媒体及当代艺术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具有高校教学经历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二)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当代艺术与艺术策展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 1、具有高校教学与研究经历; 2、具有当代媒体艺术策划与文献编辑经验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相关联系人、方式 杨老师:0571-87164810 —— 二 . 联系咨询 通讯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1A312室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人事(统战)部(邮编:310002) 咨询电话:0571-87164617(俞老师、潘老师、谭老师),0571-87164784(卢老师、顾老师、谭老师) 电子邮箱:zp@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经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近10年的实验性教学砥砺,2010年,于国内率先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经5年建设发展成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成功(专业代码:130408TK)。该专业自创立以来,力求突破和超越社会即定的媒体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提出“深度社会化,充分国际化”、“作为艺术的媒体;作为媒体的艺术”、“无墙的学院”等学术主张,推出“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未来媒体/艺术”、“跨媒介巨构”、“中国声纳”、“网络社会年会”、“AME影视计划”等先锋思想意识的研究创作项目,成为引领和创新我国跨学科及跨领域当代艺术教育的鲜明旗帜。这是国内第一所直面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当代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教育机构”。 作为跨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锋,本专业以“内外打通、跨界互动”为基本思路,始终强调“以媒体中发掘创意,技术中发显人文”的教育宗旨,注重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介入与当代艺术界域的延展,在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中达到艺术能量的增值,形成“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 跨媒体艺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个人鲜明的文化评判力,掌握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对社会和生活独特而理性的反思。现专业负责人为管怀宾教授。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是中国美术学院13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 —— 【教学的密度】 201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重新聚焦跨媒体艺术的学术内涵,优化、提升跨媒体艺术专业框架,继续坚持新兴媒介的创造与实验,将五个工作室重组为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的院内教研结构,以“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形成三重系统,打造“内外打通”、“多层联动”的“产-学-研-用”互通互动机制。面向本科的三个专业方向为: 实验艺术专业方向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身心经验驱动艺术实验,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新艺术”板块。培养具有社会参与和自我塑造能力的实验艺术家 现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早在80年代,中国美院就以拓荒者的使命和思想启蒙的激情率先发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前卫型态实验艺术的探索,形成了国内最早的实验艺术重镇,产生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该方向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跨媒介表现的叙事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 开放媒体专业方向 Open Media Department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后艺术”疆域,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现负责人为姚大钧教授。该方向在中国举办了第一个长期的年度实验影音艺术表演项目“声纳SONART”,2017年举办中国第一个VR虚拟现实主题展。方向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培养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未来书写、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 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 媒介展演专业方向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 现负责人为牟森教授。该方向为中国首创专业方向,最早提出以工程代教学的“叙事工程”,“跨媒介巨构”创新学术观念。方向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 自由艺术工作室 关注行进中的艺术现象和行业前沿规则,以个体在艺术实践中的切身局限为中介,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出入艺术与媒体的边界,着力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异艺术”场域,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自主个体。 现负责人为张辽源老师。教学强调想象力的先行,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 专业现拥有由3个专业系科、1个专业工作室、5个校内研究所、多个校外研究所,以及由8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集群;建成了两个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浙江省“十二五”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跨媒体艺术专业强调校内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校外工作室围绕本科教学的双向循环机制,注重教学、研究与创作在本科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拥有专业藏书及影音资料近3千册,价值1000多万元的实验与研创设备,其中包括共享式网络高性能计算平台,3D立体环幕系统,影音展演集成控制灯系统,高清专业级演播系统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当代艺术教学系统和一个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互动共生的教研平台。 院长:管怀宾 教授 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  副院长:姚大钧 教授 【典型课程案例】 科幻创作 开放媒体系本科三年级课程 任课教师 姚大钧/教授 王旖旎/助教 科幻在今天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生活、娱乐、成长的一部份。而在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科幻不仅是一个可能的创作方向,更是我们的创作方法论。科幻不再是作家和好莱坞的专利,它是年轻艺术家的创想跳板。同时科幻也可以完美地将我们所学的各种技术及媒介平台串连起来,形成全方位、全息式的创作与思维模式。科幻创作课程的重点在:未来学、未来视觉、后东方主义、中国赛博格。学生们的创作输出平台从科幻小说、科幻 VR 到实时动作捕捉科幻剧场,科幻说唱等等。 作者:陈紫梦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作者:钟怡珊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黑镜第八季:当下异托邦  2019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系单元展 活动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研习 实验艺术系本科二年级课程...

追寻德性的尊荣与永恒 ——《尼各马可伦理学》绎读课程介绍 主讲:李旭 主讲简介 哲学博士,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兼及美学,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几篇。翻译有《西方大观念》(承担其中三个词条)、《剑桥海德格尔指南》,点校《北方王门集》(合作),著有《心之德业:阳明心学的本体学研究》(即出)。 时间 2021年3月17日至6月2日 每周三9:30-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课程前言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本深刻嵌入了我们论理话语中的经典著作,理论与实践、幸福与道德、目的与手段、正义与友爱……这些成对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行动和社会的思考,尽管我们多半未必知道这些概念范式的亚里士多德来源。在论理话语的使用中,习焉不察会束缚我们的思考。我们通常认为理论指导实践,但未必知道,理论-实践这对概念出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理论(沉思)并不指导实践,而是独立于并高于实践的至乐生活;我们可能听说过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有德的人此生不能获得幸福,活得快活的人未必有道德,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幸福即在于德性的活动;我们可能纠结于亲友之间是否要讲对等的回报,纠结于集体消费买单要不要AA制,但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与正义的论述已经深刻涉及到这类问题;我们可能热衷于批判工具理性,或真或假地不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很可能只是一种道德姿态或非理性情绪,而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中既包含了克服工具理性的洞见,又潜藏了导向工具理性的深刻危机……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伦理生活,获得超出流俗的对生活、对社会的观照,深入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西方哲学对伦理道德的专门、系统思考始于苏格拉底,而非亚里士多德,但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则非亚里士多德莫属,他也是动物学、物理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创立者,是古代世界最渊博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并对前辈的思想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他留下了三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与《大伦理学》,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是最成熟的一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人生的至善在于幸福(eudaimonia),探讨了当时的人对幸福生活的各种理解,提供了他自己对幸福的独到理解——幸福在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基于此,他详尽论列了当时希腊人所看重的各种德性与善好之物,分析了德性的本质、形式、类型,论述了它们的次序、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对善与德性全面、精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古希腊人的伦理精神,可以了解到一位具有最深广的宇宙视野的哲人如何看待人世生活。同时,《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展示了伦理思考的定位、性质、方法,远不只是一本进行道德劝诫的修身教科书,而是一本显示给我们如何思考伦理现象、伦理问题的大师之作,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西方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早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有评注。近代以来,霍布斯、休谟、卢梭、康德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多有批评,但都离不开与亚里士多德的对话。尼采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对休谟、康德等启蒙哲学家的伦理学有深刻不满,海德格尔、阿伦特、麦金泰尔、伯纳德·威廉斯等有分量的哲学家纷纷回到亚里士多德去寻求反思现代性伦理问题的资源,自麦金泰尔之后亚里士多德式“美德伦理”与康德式“义务伦理”(又称“规范伦理”)的对峙成为伦理学研究中的流行范式,这对范式也影响到中国学者对儒家伦理的研究。中西既已碰撞交汇,我们的自我理解就难免借助他者的参照;另一方面,我们对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需要以我们对中国传统以及对我们当下伦理生活的省思为积极的先见。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译本  廖申白先生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虽称不上显学,但代不乏人,单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中译本看,流传较广的先后有苗力田先生的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廖申白先生(商务印书馆,2003年)和邓安庆先生的译注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几位译者都是严肃敬业的专业学者,译本在西方哲学原著的翻译中堪称上乘。当然由于古希腊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由于中国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翻译必须借助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学者的已有成果,转译带来的失真也在所难免,研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可参照权威欧美译本(英译本可参考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 translated by David Ross; 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最好是参照古希腊文原本(洛布古典丛书希英对照本ARISTOTLE XIX THE NICOMACHEAN ETHIC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translated by David Ross,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