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 北京时间 2021年11月27日19:00-20:00 现场即兴电音演出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568号 19号楼(地铁宁国路站附近)请持0.1COOP入场 阵容:Tooto 不知福 20:00-?相遇宙(Meetverse)派对地址:beibei.city(派对位于北碚民生公司商船,请着Metamask出席并热切与人碰撞) 阵容:Liquid Farmer  Cephalosis  於阗  高嘉丰  Starstar星之星  Neptunian Maximalism 派对介绍 作为Archverse北碚项目的子计划,相遇宙(Meetverse Party)是一个发生在Decentraland龙城区域(Dragon City)的虚拟实境音乐派对。 Meetverse Party举办地点:民生公司商船 区别于常规的“线上演出”,Meetverse Party有着更开放的发声机制——它承袭千禧年野长城锐舞派对的动物狂喜,也不拒斥其他的音乐类型参与其中重述自身。而倘若我们潜意识中认定在一个新生技术中出现的声音就理应隶属于一个“更有科技感的”风格,那么我们就进了技术的圈套了。 我们要如何反间这个虚拟空间?仅仅多一些音乐风格必然是不够的,更迫切在于,在此虚拟实境派对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彼此碰撞等交互方式发出随机的声音,这些舞台下的声音碎片与舞台上的音乐表演同时进行,并被这个“宇宙”内的一台“总体收音机”一并收录——人人参与构建“声境”,于是舞台所带来的发声权力中心化有望被熔解,这一“声境”与液态化的历史讯息和瞬息万变的新生技术平台,一同铸成了Meetverse看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望远镜——哪怕我们的看正在因部分人的投机而变成一个绝望的动作。 此时插入两段印文:“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本雅明);“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作报复。”(穆旦)——相遇宙的相遇,就是绝望与希望的相遇,而相遇是一个永远都“正在发生”的动作。 本次相遇宙(Meetverse)派对邀请了六位音乐人,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昆明的冷潮和电子乐二人组Cephalosis和其成员JH的单人计划Starstar星之星、来自比利时的大编制乐队海王星极繁主义(Neptunian Maximalism)、来自中国上海的实验音乐人於闐和后网络流行乐(post-internet pop)制作人/歌手高嘉丰,以及来自日本现居浙江省的DJ和实验电子音乐人Liquid Farmer。 音乐人介绍及时间安排 Neptunian Maximalism,又名NNMM,比利时实验噪音/厄运/嗡鸣/迷幻/融合爵士乐队,其2020年的首张专辑《Éons》登上多家媒体的年度榜单。他们称自己为一个由多个“魔法神秘主义的文化工程师”(Genesis P-Oridge语)组成的社群。这个项目由Guillaume Cazalet(CZLT;SOL KIA;ZAÄAR)和资深萨克斯演奏家Jean Jacques Duerinckx(ZAÄAR;Ze Zorgs)于2018年在布鲁塞尔发起,两位鼓手为Sebastien Schmit(K-Branding)和Pierre Arese(AKSU) Starstar星之星,昆明卧室电子音乐人 早在两人乐队Cephalosis成立前,JH就在虾米音乐注册了个人页面,成为了字面意义上的“卧室音乐人”,几乎以每月一曲的速度上传原创音乐,这些基于本能的创作无不例外地以触手可得的软音源、粗糙的制作来呈现。DIY精神下是不断地怀疑却又保持较高的自我认可,不受各音乐流派束缚,从起初可爱且忧郁的Lofi pop,到现在的具有实验色彩的electronic pop music,不同时期的歌单塑造了她不一样的音乐气质,但那些有才华的女性音乐人总能影响并激励她。2021年JH改名Starstar星之星。 Liquid Farmer,日本电子音乐人,现居浙江松阳2020年他搬到浙江丽水松阳继续做农耕生活,制作迪吉里杜和演奏音乐。农耕生活影响他的音乐的创造性。他的现场电子音乐的风格包括phy flow, down tempo, deep trance, ambient, progressive 等等,在他的电子音乐中,他会使用迪吉里杜,尺八,口弦等世界民族乐器加入演奏。 高嘉丰 (a.k.a. jiafeng) 来自上海的后网络流行乐(post-internet pop)制作人/歌手未来流行乐、地下俱乐部和网络社交日常,这些都是音乐人/艺术家高嘉丰身上最有辨识度的主题。身兼制作人和歌手,高嘉丰以前卫的听感和戏谑的方式持续创造着个人风格鲜明的中文流行乐,也作为东亚声音的重要一员活跃在国际先锋流行乐界。他曾与大张伟、张蔷、AKINI JING等中国知名流行明星合作,并与Catnapp、Bloodz Boi、felicita、Galen Tipton、Recovery...

“ 涌 地 云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艺术延展实验课程汇报展 自由艺术工作室混合现实课程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2日—2021年11月28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号楼2楼展厅  学术主持  吴美纯    高芙雁    范厉  策展小组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生活延展实验组 李炳磊 王嘉琪 周玟 徐如雪 王若涵 邝嘉兴 王子昕 郭子涵 黄曦嘉 陈婉怡 张诗涵 潘紫玥 冯宇星 张莹梓 姬然 滕丽竹 张元贞 张驰 王漪琪 段思辰 蒋一凡 练裕华 庄舜博 江俊霖 白妍钰 朱安可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混合现实组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周敏  马向原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 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艺术延展实验课程 【教学目标】 绘录的力量&创作的初心——对观察与创作的原初性研究 艺术的生命&生命的艺术——对艺术社会性的创造性实践与创作主体的分析 【教学大纲】 艺术社区实验课程是逐步完善的长期性、区域性的教学实践实验课程。它关注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延展与互滲,以及它所展开的思维厚度。面对他者——无论是人,物,事件,疑难与惯性等等,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些路径和经验,它自我传达,自我阐述,自我纠正,并延续自己与他者的对话。在跨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期待以艺术的视角采集生活的维度,集中地、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观察、感知、思考与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在时空理解、主客理解、艺术与生活互渗层面的认知能力与表述能力。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考察地集中在杭州南山路往南的南宋临安城区与以北的西湖区域,即以南山路为界南北方向的江湖山城。于古宋临安城区,关注古城区的历史脉络传承与隐秘通达的念念生活;于西湖,感知江南超时空的物质形态遗存和人文样态。我们期望通过不同点的行走探访,体悟杭州两个不同区域构造内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痕,感知杭州的古和活着的城。在艺术创作与区域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探讨艺术生发的各种可能性,在古今江南现场呈现“实验”的氛围,尝试多媒介手段的创造性运用与融合。 【教学方式】 教学上采用“连线方式”: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方式,选择必选与自选的“点”,以对话与讲座、实地考察、创作指导、展示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各自在完成任务和作业的前提下,可内部自行“连线”自选或筛选成组,组与组间可互相交叉、包含、融合等,自主链接,可逆、可重复、可多点联动等。 自由艺术工作室混合现实课程 【教学目标】 区域的人世化&区域的知觉力——如何在不移动前提下构建新的生活层级 意象的时间流&冲突与绵延——如何在现实情境中塑造特定时空感 【教学大纲】 当代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更多取决于创作者自身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区域性是文化艺术多样性的根基。学习打破已有的对区域构造的固化认知,了解可感区域在实存、 认知和想象空间层面更为丰富的构造性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发觉区域文化生活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面对限制的延续与突破问题。其次关注网络时代语境之下,虚拟世界与实存空间的感知体验与交互渗透, 理解跨媒体艺术在感知系统中的能量和地方发展中的文化格局意识,力求建构一种开放的艺术体系与本土表达系统。 【教学内容】 此次教学现场行走在杭州南宋古城和西湖之间,流动在真实的历史与当下生活之中。  当我们把杭州南宋古城与西湖这两个区域视为整体,其时空上的多元叠秩,在个体的经验与感知中,在艺术创作与区域生活之间寻绎出⼀些重要的关联。古城生活的自然面貌、文化生存的原生性、微观现实的物质想象,以多情绪、多节奏的独立集合方式,发生在此刻艺术现场。我们强调以“生长性”为核心的艺术链接与融合,无论是哪个层面都不是简单的合并和利用,而是化学反应。二则在于自我修正所需的生化性土壤的自我更新。 ...

“ 山 灵 ” 杭州文化研究与社会调查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11.22——2021.11.28   开幕时间: 2021.11.22 13:00   展览地址: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三号楼二楼展厅   指导教师: 宋振、汤南南   策 展 人:     林千堡、钱欣怡、郁梓汝   参展艺术家: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二年级山中问答小组   展览统筹: 徐诺、马星雨 —— 课程内容 一、课程大纲:引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建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引导学生从视觉文化生产的角度理解视觉艺术,而不是停留在个性、创造力、形式与内容这类传统美学争论。要求学生在该过程中跨越学科的限制, 熟悉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使他们对于任何对象能够深入分析其背景和理论意义,在广阔的文化框架中定位研究和表现对象。培养搜集、处理和组织材料以形成文化产品的能力。培养筹划和管理,实施和操作一个完整项目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考察重点:2021 年度文化研究与社会调查课程,我们试图带着学生们回到杭州的山水之间,引领同学们重新展开杭州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那一瞬间。因此本次下乡的师生群体将细致地察访杭州的名山洞府。我们会将杭州著名与非著名的山洞作为山、水、诗意的考察中心,同时也会将山洞中的人文景观与地理奇观作为学生观察力、文化批判力及反思能力的训练现场,我们将对杭州南、北高峰沿线的山洞进行系统地实地考察和符号学分析,明确其视觉文化意义上的时空结构,挖掘山洞的设置背后的意识形态假设,探讨山洞从文人的世界观到当代旅游、休闲文化需求之间的渐进发展。并在返回跨媒体艺术学院后完成一个实验性的主题展览。 三、考察范围:杭州名山洞府中的摩崖及造像。文化史中的洞穴隐喻。地理坐标中的山洞奇观。 图/秦晨茹 —— 前言 《山灵》 本次展览主题为山灵,意为山石灵韵的重新发现与再造。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将观者的目光投向古老的山洞,带着观者探寻古老神秘的壁画和庄严肃穆的摩崖,体会自然的倾诉,并重塑人对天地的敬畏。 在我们实地考察的杭州四大洞穴区中,我们研究了山洞的成因、造型、造像和传奇,我们在各类山洞中时而匍匐、时而攀爬,行进至山洞深处时,我们体悟到现代社会鲜有的纯粹的黑暗和静谧,在这些山洞的神话传说中,我们似乎可以接收到古人传递出的关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死亡的讯息,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山与洞之间的过去和未来,这更促使我们为此创想未来山洞的形态,思考山洞对于人类的意义。基于此,我们26位创作者将各自的思考与现实的山洞相结合,创作出了26套装置作品和图片,并希望以此分享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创。   策展人/钱欣怡 图/杨书妤 《洞见》 本次下乡我们围绕杭州西湖的名山山洞展开调研。西湖周边大大小小的山峰中有近40多个天然山洞,在历时三周的社会调查中,我们随山而行,洞幽察微,我们从各个感官维度体会山之灵韵,俯察洞中万物。我们仔细地研究山洞中遗留下的各个朝代的造像,壁画,文字,同时也充分地感知着每一粒矿物的变迁,每一滴水的流向,或是每一个小生命的生灭,这一切都通过鲜活的感观传导至我们每一个人的末梢神经,由此我们萌生出了以山灵作为创作主题的想法。 千百年前人们从大山中走出来,开创出今天的盛世繁华,今天我们重新回到深山,探索山洞的奥秘,同时领悟山灵的智慧,我们试图将这种现实的经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资源,我们以现实山洞为原型,来创作一种未来的山洞,在我们的洞内将会给观者呈现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 策展人/郁梓汝 图/蔡曼婷 《洞穴艺术》 本次下乡以"山中问答"为主题,我们将文化考察的视角聚焦于杭州西湖周边的山洞,我们以调查者、设计师、工匠、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深入考察山洞中的造像、壁画和摩崖,并以3D软件模拟每个山洞的洞窟,同时也进行了切片观察和文化研究,我们还将每个洞穴的在地文化记录与西湖的历史、艺术、文化进行比对,在其中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故事和地理坐标,围绕着这次山洞的调查和发现,我们尝试着以未来的一名工匠、信徒、科学家、艺术家等多种角色,制作出了每个角色心目中的理想山洞。于是,我们便形成了这个《山灵》的展览。 策展人/林千堡 图/张怡雯 图/杨书妤 图/江懿轩 参展艺术家   蔡曼婷、邓小萌、江懿轩、李想、林千堡、马星雨、秦晨茹、钱欣怡、苏睿、唐舒杨、翁喆颍 、吴沉染、薛紫薇、徐诺、徐良康、叶御风、郁梓汝、杨书妤、朱润、曾吴秋子、郑伊洁、张怡雯、张诗雯、王喆凯 、梁景荃、王磊  指导教师:宋振、汤南南  展览统筹:徐诺、马星雨  视觉设计:翁喆颍 、苏睿  展厅导览:张怡雯、张诗雯、王喆凯 、梁景荃  展览搭建:王磊、江懿轩  媒体:叶御风 ...

“哪儿那儿” 开幕时间 2021年11月20日13:00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0日13:00—18:00 展览集合点 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与四宜路交叉口(8号画廊) 关于展览 南宋定都杭州,带来了汴梁的语⾳特点。杭州方言中“儿”化音多这一特点,彰显了展览独特的地域性。“哪儿”一词,不只有问路之意,也是在提示在这个场域里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由此能提出和引发更多的问题和思考。“那儿”通向的也不再只是具体的点和作品,它与历史相通、与地点地貌相通,也与个⼈内心相通。人为构造出来的艺术现场与地域原本固有的气息相交融,用艺术作品中的“那儿”来对话现实空间中的“哪儿”。“那儿”没有特定的目的地,看似自由,却又是有限制的自由。      — 叶菲 区域感知就像一个对于众多创作者相同的创作催化剂。我们在区域中行走,以现实之中的五感去感受区域不同的时空的叠加态。而课程最后,展览的现在,我们将用不同的方式把作品与现实进行混合。  — 黄瀚哲 流动的展示方式将我们带回到艺术家的创作起点,单向的观看路线串联了古今杭城不同时空的形态,在行走过程中感受作品多重的输出层面。而限时的展览更像一场被激活的现实剧场,观看真人表演的同时,自己也参与其中。   — 徐旻乐 在本次“行走”过程中,我们与十几位艺术家在西湖与吴山两个区域中走街串巷,与居民交谈,在山中漫游,游弋在这个区域文化的时空叠秩之中,穿越遗失千年的南宋古城,感受今日杭州老城市井百态。又以每个个体在此引发思绪介入此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条“路径”的探索,触发一场直击社会现场的艺术洗礼。  — 诸诗荟 学术主持 吴美纯   范厉 策展人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纪录片制作 徐健   赵翔风   诸诗荟    参展艺术家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马向原  周敏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集合地点定位 集合地点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