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ICAST Reflects 07|策展工作坊系列 研究·编辑·翻译·写作——学术门径浅探 主讲人  陈润华 贾勤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16日(周三)13: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835-554-643 讲座简介 研究乃是深度学习的开端。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像“学者”一样去学习,但永远保持“学生”式的开放性,并且忘掉学生的身份。至于编辑、翻译,都是对于所研究文献的实务处理和具体把握,也是深入文献的必由路径。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尝试、互动与集成的写作,才变得可能。此四端四径不可偏废,或可上窥整体之一斑。 主讲人简介 陈润华,1972年出生于贵州赫章县野马川镇。1990–1994年,理学学士,就读于中山大学地质学系。1994–1997年,从中山大学毕业。1997–2000年,法学硕士,就读于上师大法商学院。2001–2004年,文学博士,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2006年,讲师,就职于上海理工大学。2006–2008年,古典政治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国政系政治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8–2017年,博士后出站留校,受聘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 贾勤,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苏州·英国王储基金会传统艺术学院(PSTA)中国中心古文字学导师。1980年生于延安,2000年开始跨文体写作,出版《虎变:辞典的准备》《九疑集》等。主编木铎文库,在中文语境中第一次系统介绍乌力波(Oulipo)潜在文学。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展览|未尽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级艺术生活延展 前言 “未尽”取“意犹未尽”之意,是感知的意犹未尽,也是道路的意犹未尽。在这次于天台山的行走、感知、创作中,我们以一个新的状态、复合的工作方式,深入考察,融入感受这以山洞、河涧、寺庙、田野等为中心的天台景观,在此中穿越、思索,以身丈量这一区域的种种变化,尤其关注现场的、在地的区域感知。在山林与古刹中,我们重新去思考与探究贯穿天台山水的文化脉络与古老的记忆。在场域中,一切事物缓缓流动,发生中,同时未见尽头,本次展览的25位创作者,将不长的一段日子投入其中,以多种媒介相结合,创作出了此展览的作品。希望我们的展览可以向诸位观众展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开幕时间  2022月11月15日 12:00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15日-2022年11月30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2楼展厅  指导老师  吴美纯 高芙雁  策展团队  黄艳芬 李育婵 尉浩 赵翔风 张逸雪 沙一飞   展览统筹  陈鹏  张露戈 课程时间|10月10月—10月29日  考察范围|杭州城—天台山 考察时间|10月14日—10月23日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敖微 陈学文 敦祥云 何琰 胡亦杨 黄天华 黄韵霏 景琬骐 赖靖怡  刘怡彤 罗妍 马博雯 马雨佟 钱可奕 周敏婕 裘雨涵 宋佳慧 孙怡然  王嘉贤 王雨琪 吴雨桐 徐鸿宇 余知励 张露戈 朱仁帆  教学目标  绘录的力量&创作的初心——对观察与创作的原初性研究;艺术的生命&生命的艺术——对艺术社会性的创造性实践与创作主体的分析。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考察地集中在天台山。天台山以天台景区为核心区域。我们期望通过于天台不同点的行走探访,体悟其构造内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痕迹,感知江南的开合、独特、交互、绵延,以及特有的文化意象、生活的日复一日与区域凝散力。在艺术创作与区域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探讨艺术生发的各种可能性,在古今江南现场呈现“实验”的氛围,尝试多媒介手段的创造性运用。  教学方式  教学上采用“连线方式”:根据本期教学目标与实践方式,选择必选与自选的“点”,以对话与讲座、实地考察、素材采集、创作指导、展示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各自在完成任务和作业的前提下,可内部自行“连线”自选或筛选成组,组组间可互相交叉、包含、融合等,自主链接,可逆、可重复、可多点联动等。  部分作品  《如偈》 影像截帧 刘怡彤 《完整》 摄影 敦祥云 《血肉骨》 摄影 周敏婕、景琬骐、宋佳慧、陈学文小组 《禅》 摄影 裘雨涵 《停》 摄影 何琰 《撞》 摄影 赖靖怡 《留在那里》  摄影 胡亦杨 《流体》 影像截帧 吴雨桐 《回响》 摄影 罗妍 《进入?浸入。》 影像截帧 马雨佟 《拟态》 摄影 吴雨桐 马雨佟 《床》 摄影 钱可奕 《万壑》 摄影 孙怡然 黄韵霏 敖微 《脊》 摄影 王嘉贤 《一二三,木头人》...

Taipei, Remapping 论坛组织 李佳霖 Lee Chia-Lin 主持 郑慧华 Amy Cheng、罗悦全 Jeph Lo 主题演讲人 陈芯宜 Singing Chen 艺术家论坛 张硕尹 Ting Tong Chang、吴其育 Wu Chi-Yu、李紫彤 Lee Tzu Tung、致颖 Musquiqui Chihying 回应人 王柏伟 Po-Wei Wang、徐诗雨 Shih-yu Hsu、黄孙权 Huang Sun Quan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7日 16:00-21:40 ZOOM参会 829 3786 6468 👇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 Youtube直播h 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扫描二维码通过Slido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4qAgGo2P8wBT7Dt7viyUmz  引言  詹明信在其1994年的文章《重绘台北图像》(Remapping Taipei)中,以杨德昌《恐怖分子》与侯孝贤《恋恋风尘》等台湾新电影里,台北这座城市封闭的空间场景,以及其中人物的压抑处境,分析处在世界体系半边缘(semi-peripheral)的台湾,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不截然等同。 在台北,如今的城市经验,仍是像《恐怖分子》里不时响起的匿名电话般令人偶感监禁的吗?台北依然与东亚乃至全球的其他城市如此不同吗?又或者,我们其实没必要将自己带入詹明信的寓言中。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台北场,邀请长期在此生活、工作的创作者们,以其自身的实践测绘出这座城市的样貌。 其中包括伴随VR技术发展出的新视觉叙事方法,以及对于在地艺术社群的深入观察、纪录、参与;透过游戏形式重返90年代,探讨围绕台北电子资讯商圈“光华商场”的盗版产业与次文化;从Covid-19疫情引发的边境封锁与近年纷起的贸易壁垒出发,展开一连串对于殖民史的重新凝视;甚至有创作者远赴非洲,第一手观察来自亚洲的电子垃圾如何流入当地市场与垃圾掩埋场;此外,也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参与形式,打开人们对于身份认同与社会结构的讨论,并将作品“开源”汇聚出文化共有财之海。 主题演讲  陈芯宜:时间与沉浸:从艺术家纪录片到VR的创作 Trailers 大帐篷——想象力的避难所🔗 https://youtube.com/watch?v=eevEdEXebUA&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Q行者🔗 https://youtube.com/watch?v=3ut3VwEy6Mg&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Q留给未来的残影🔗 https://youtube.com/watch?v=G6X15LhfAd8&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Q无法离开的人🔗 https://youtube.com/watch?v=JKSMLoJpAK4&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 关于讲者 陈芯宜,影像工作者。作品横跨电影、纪录片、VR与电视影集。常聚焦在人生存的处境与信仰,借此探寻生命的本质。以魔幻写实的手法、细腻的叙事,突显现实的荒谬,建立独特的影像语言。重要作品有VR360《无法离开的人》,获得第七十九届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式内容单元的最佳体验大奖。其他包含了剧集《四楼的天堂》、VR360《留给未来的残影》、纪录片《恍惚与凝视的练习》、《大帐篷-想象力的避难所》、《行者》、剧情片《我叫阿铭啦》、《流浪神狗人》等。曾获柏林影展、金马奖、台北电影节、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釜山影展等三十多个影展竞赛入围或获奖肯定。Singing CHEN's work encompasses fiction, documentary and VR films...

Talking about decentralization at the center:How to be reassurance in the hectic of Beijing 论坛组织 叶甫纳 主持 叶甫纳 与会嘉宾 李洋化梦、宋轶、豌豆黄小组、孙晓星、周姜杉、傅丰元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5日 19:30-23:40 ZOOM参会 858 0714 2179 👇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扫描二维码通过Slido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kayuV177BcYr88fMHzwgBN 引言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以“去中心”为话题。但不得不承认,北京时常就是那个“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使命是成为“中央”。“地方性”本是一种区别于中央的存在,也让京城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地方性”。从元大都,顺天府,北平到北京,首都北京的宏大历史叙事,某种程度上,由具体的每个细节汇聚而成。北京是一个舞台,来自各地“地方”的特点和个性在这里受到审视和检验,有可能大放异彩,也可能缺乏有效性。北京混杂,包容,多元,随意又严谨肃穆;庞大的城市看似严密,却仍有其包容和流动性。生活于斯,欠佳的空气和并不舒适的生存环境,仍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的不息的人,自有其生存策略,在“中心”里斡旋,暧昧和博弈,“爱谁谁”地生活着。 北京拥有着各项资源的稳定和先天的优势,也使其负有做出可全国推广范例之责任,在此处,引领乃是一种必须,而非一种努力达成的可能性。这的机构往往其施行稳健,谨慎而相对保守的策略。而即便这些中心化的系统内,也经常出现创新者的和破圈之人。如最早的一条64K的国际专线(NCFC)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IHEP)主持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瀛海威时空等。北京也是最多互联网“大厂”的地方,如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新浪、快手、搜狐、360、爱奇艺、去哪儿网、知乎、豆瓣、当当、58同城、陌陌等;国际企业也首选中国分部在此落脚,如微软、谷歌、亚马逊、印象笔记、爱立信等。更不要说数不清的独角兽公司和初创企业。北京是由上下班期间蜂拥的打工人组成的,这里的生活空间被折叠,忙碌中的普通人的看似生活在中心,却也最疏离于中心。 生活在潮流中心的北京,不乏一种藏于内心的压力,一份渴望的急切,亦或伴随着一颗就此生活在边缘的决心——地下的,混杂的人群聚落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北京是中国最早产生职业艺术家的地方,逐渐形成了最大规模的艺术群落和交流的文化氛围,也是北京实验性与输入的来源。像电视节目里描述的那样,通过艺术梦想在这生存下去——无论以什么样的条件方式。北京曾试图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中心,作为文艺生活的发详地,大到国家级的美术馆、媒体、演出中心,小到胡同、旧厂房和村落的替代空间、livehouse、小组以及博览会、拍卖行、音乐节、书展、电影院等。“京圈”为大量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娱乐及至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心安之处是吾乡”,无数人投身的一座城,不仅是奋斗之地,更是生活的家园。面临环境、资源、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创业等变化的城市转型的压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排名远不及南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同为居住在城市边缘的艺术家们,也因为城市发展,艺术区的拆迁更替,市场的动荡,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中心的转向,考虑迁移到更“宜居”的地方。“向北京”曾是每个小镇青年辗转反侧的梦想,时至今日,“北漂”的念头是否依然迷人?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北京场,将邀请几位在京艺术家,创作者及社群组织者,一同探讨彼此的实践,城市的特异性和在被折叠的城市中“安心”的可能。 与会嘉宾  👆 宋轶 策划人、写作者、影像作者,运营北京独立空间“激发研究所”,新工人影像小组成立人之一,“Bloom 绽”艺术与建筑集体策展小组发起人之一。 分享主题:我的朋友王德志、他周围的工友,以及我们的新工人影像小组 内容提要: 新工人影像放映打工人群体的五个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斗争问题、性别问题、美学问题)田野实践分享如何连接他人 👆 周姜杉 艺术家,屏幕间SCREENROOM创办人,PPPP 新媒体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周姜杉的创作涉及网络社群、媒介环境和叙事,通过符号对特定场景的建构讨论媒介环境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以及知识生产的形成和演变。周姜杉2022联合发起奥地利中国数字加密艺术节,2018年担任NOVA交互新媒体艺术大奖复审评委;周姜杉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展出,包括伦敦V&A、鹿特丹V2不稳定媒体、巴黎LE CUBE、香港艺术中心、北京CAFA美术馆。周姜杉拥有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硕士学位。 分享主题: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 内容提要:《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以对屏幕作为一种媒介对内容的定义开始,讨论数字内容终将成为脱离物质成为其自身标的物发展过程。以及屏幕间作为艺术引擎、屏幕间作为社区链接、屏幕作为交易平台三个方面分享屏幕间创立至今对中国数字社群文化的参与以及回应。 👆 傅丰元 编辑,内容创意策划人。他于2020年创立“灵感买家俱乐部”,这里有一群独立创造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 分享主题:一起各自玩,以一个创作者社群为例 内容提要: 把彼此当做方法漫长的过渡带爬同一面墙相关🔗 https://club.q24.io/ 👆 李洋化梦 实验艺术家,梦工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他的创作所关注的,是在持续32年的自他梦境记录与收集基础上,一系列艺术、科学、社会学与神秘学实验。“神秘美术课”与“梦研究所”项目发起人。曾经在长征空间、空间站艺术中心、独角兽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参与了成都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不准停电等一系列国内外群展。开设了“超现实艺术解析与创作”、“全观性素描”、“人类的装饰”等一系列课程。 分享主题:在美术学院做梦 内容摘要: 关于艺术,我这样教从作品中反映出的城市地理豆瓣的艺术社群 👆 豌豆黄 豌豆黄包含豌豆黄艺术小组、艺术周边品牌Peas of Cake、和/pi:s/豌豆黄空间,成立于2020年。设立小组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共同创作、自由创作,以及跨学科交流。我们的创作不限于任何媒介和主题,秉持着流动的概念,欢迎任何有意愿交流的朋友参与。/pi:s/豌豆黄空间设立在北京朝阳高碑店,是女性及多元群体友好空间。空间内会定期举办活动,平日也开放作为歇脚、闲谈和放松的驿站。这里不只有艺术,我们关心每一个人,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 分享主题:2022年做女性空间不可能 内容提要: 空间实践北京人在北京 👆 孙晓星 出生于1986年,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副教授。他以“赛博剧场”的概念开发了一系列作品,融合流行文化元素、场所和表演性模式,既可以在游戏、视频直播应用中在线进行,同时也可以离线进行,或者向现场观众展示,曾受邀于多个国际艺术节中上演及展出,包括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京都国际舞台艺术祭、阿德莱德澳亚艺术节、里斯本新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上海双年展、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等。他同时从事剧场研究,主编出版了《再剧场:独立戏剧的城市地图》,曾在《戏剧》《戏剧艺术》《戏剧与影视评论》《艺术界》《艺术世界》《艺术与设计》等刊物攥写和发表文章,并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东亚文化之都、歌德学院、韩中戏剧交流协会、澳门华文戏剧学会等邀请参加学术会议演讲。 分享主题:表演末世 内容摘要: 地下戏剧漂流网咖快手启示末世主义 议程 2022年11月25日(周五)19:30-23:40 时间内容发言人19:30-19:40主持开场叶甫纳19:40-20:00在美术学院做梦李洋化梦20:00-20:20我的朋友王德志、他周围的工友,以及我们的新工人影像小组宋轶20:20-20:40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周姜杉20:40-21:00一起各自玩,以一个创作者社群为例傅丰元21:00-21:202022年做女性空间不可能豌豆黄21:20-21:40表演末世孙晓星21:40-22:00中场休息22:00-23:40圆桌讨论&问答 关于组织者 👆 叶甫纳 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目前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博士在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叶甫纳的作品反映了她对日常生活中多重现实关系的思考。她着重于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权威和多元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引伸。近年来她更多的对通过互联网组织参与性艺术项目感兴趣,在“展示癖”系列项目中,她用自己模仿一个“机构”,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创造性体验。近期展览包括“We=Link:十个小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东郊记忆;“从手到手”,诺丁汉艺术中心,英国;“替代影院”,METRO PICTURES画廊,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