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With Sidebar

2023年11月10日,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成为“美术馆大道”上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地标——受上海西岸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保信晴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之邀,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吴珏辉主理的新媒体艺术团体UFO媒体实验室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开启全新艺术项目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并为其首次展览「可穿戴界面」举行开幕仪式。 「可穿戴界面」是UFO媒体实验室全新创作的混合界面艺术装置——油罐1号罐独特的圆柱体空间被360度环绕的LED屏幕完全围合,并展现出一种介于媒体装置与媒体剧场之间的临界态,尝试探讨这个时代的媒体哲学。UFO媒体实验室成员吴珏辉、郭熙、饶广禛、王志昂、尹曾惠子、陈欣、李洪祥、陈艺琛以及特邀合作艺术家王家明、韦曼等参与了本次作品的创作。本展览将延续至2023年11月30日。 开幕当晚,艺术家冯昊、毕振宇(In_K)、郭锐文(Raven Kwok)、王浙辉、花形受邀在展览空间呈现一场声音与视觉融合的沉浸式特别现场,共同激活这一新媒体艺术的“未知终端”。 「可穿戴界面」开幕现场 在开幕仪式上,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表达了他对UFO Terminal的期许和祝愿: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 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主理人、UFO媒体实验室创始人、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吴珏辉介绍了「可穿戴界面」的创作: 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主理人UFO 媒体实验室 创始人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家 吴珏辉 UFO 媒体实验室成员、艺术家郭熙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独特之处: UFO 媒体实验室成员艺术家 郭熙 「可穿戴界面」展览先导片 从现实世界转向显示世界,“屏幕”成为当下使用和讨论最多的媒介之一,也是当代人类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它们无孔不入,从手中的便携设备,到车载显示,再到家中墙上的大屏,甚至公共空间中耸立的巨幕,似乎把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缝合成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虚实融合体。 「可穿戴界面」展览现场 目之所及,屏幕如影随形。生活需求、工作界面、社交媒体、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都在屏幕的方寸之间展开。屏幕成为了现实与虚拟的交汇口,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屏幕背后庞大的信息漩涡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分辨率的增强、色彩的保真、立体感的逼真以及观看方式的多元化,人与屏幕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动。屏幕作为一种界面,不断架空我们的身体,甚至代替身体成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接触面。界面意识化,生命界面化。 「可穿戴界面」展览现场 UFO 媒体实验室的最新创作「可穿戴界面」,尝试探讨这个时代的媒体哲学。作品展现出一种介于媒体装置与媒体剧场之间的临界态,挑战对于媒体和身体的传统认知。整个环形空间的墙壁被LED屏幕覆盖,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界面世界。在这个大型的环形“剧场”中,表演者与定制屏幕相互嵌合,屏幕如同外置器官般附着于身体的不同部位。 这种人与屏幕的紧密结合构成共生界面,似乎催生了一种新的物种,一个虚实融合的生物体。观众被引入一个充满bug的虚构世界,似乎暗示在数字化进程中,身体和屏幕的粘合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生命维度,模糊人类与机器,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 展期 2023年11月11日—11月30日 地点 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398号 (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 开放时间 14:00—19:00 (18: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扫码预约,免费参观 艺术团体: UFO 媒体实验室|吴珏辉、郭熙、饶广禛、王志昂、尹曾惠子、陈欣、李洪祥、陈艺琛 合作艺术家:王家明、韦曼 表演者:戴青珂、金叶、李漾、双琦、魏琴、姚钰宸、凌怡祯、王家明、曾淑香、张渊、郑灵敏等 联合呈现: 上海西岸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UFO 媒体实验室 上海保信晴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方: CRAC 东乌西兔艺术中心 offscript 技术支持: 北京金绍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Vision Prosper 振世远景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深圳克雷斯智显科技有限公司 刘西宁 鸣谢: GTT GROUP 上海言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艺术家冯昊、毕振宇(In_K)、郭锐文(Raven Kwok)、王浙辉、花形受邀于展览开幕当晚特别呈现了一场声音与视觉融合的艺术现场。 开幕现场受邀艺术家特别呈现 11月24日,由王长存(ayrtbh)和翁巍(dropdown)组成的艺术活动厂牌offscript还将在UFO Terminal空间进行一场Audiovisual沉浸式环幕实验。 (请点击海报查看活动详情) 11月30日,东乌西兔艺术中心CRAC也将为UFO Terminal的特定场域,创作一场实验性的跨媒体艺术现场。 (详情敬请关注后续资讯) 2010年,UFO 媒体实验室创立于杭州,是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之一。UFO 媒体实验室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化合反应,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元背景的人在此思维碰撞,具化新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当下创作轨迹涉及新媒体装置/影像/空间/剧场/建筑等。未来不明! UFO 媒体实验室部分作品 吴珏辉 UFO Terminal 主理人 UFO 媒体实验室创始人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 2010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驻留艺术家 2011 EPFL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驻留艺术家 2011 KHM 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4 EYEBEAM 纽约艺术与技术中心驻留艺术家 作为中国代表性的媒体艺术家之一,吴珏辉的创作轨迹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常以“时空编辑者”的视角反思人与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其作品多以装置、影像及剧场等形态呈现。多年来,吴珏辉活跃于国内外新媒体艺术领域,试图通过一系列作品与艺术项目拓展媒体艺术的边界。 吴珏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及活动,如 Are Electronica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Digital Revolution、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 2014齐物等观 /...

1. 我们的校友吴山专有句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不在这里发生,就在那里发生。”让我们先来理解身边的故事,因为你们的每一个家庭,只要上溯三代,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 2. 所有创作者的第一件作品都是感动人心的,因为承载了自己所有的生命经验和情感力量。但你是否会真正成为艺术家,要看你能否做出你的第二件感动人心的作品。你们今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第二件作品做准备。 3. 我个人崇敬的艺术家,都是“世界观的艺术家”,他们都有着巨大的雄心,敢于用一件作品回应全部历史,能够用一己之力承载整个世界。 这里我要介绍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一门课。这门课最初只是为了让同学们学会叙事,所以叫“事出有因(Motivation)”,方法是梳理同学们的“家庭编年史”。现在的同学们年龄都偏小,今年这一届新生里最年轻的只有16岁,大家的阅历和阅读都很有限,为了避免创作中那种无效的虚构游戏,牟森老师用“非虚构”的方式,将叙事对象聚焦于每位同学的家庭、家族和家乡,探索家庭的创世纪、家族的谱系、家乡的变迁——“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可以说,这门课程将作业二(我之由来)和作业三(故乡志)整合到了一起,非常有效。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成立于2015年9月。牟森作为创始系主任,为教学确立了愿景、使命、价值观和课程体系。媒介展演(Media Scenography)=媒介透视,对应三个媒介动作:展开、演化和透视。展开是空间动作,演化是时间动作,透视是叙事动作。存在志对应展开,编年史对应演化,启示录对应透视。如果说展开是时间中的空间记号;演化就是空间中的时间痕迹;透视,则是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光。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为叙事工程(Method Scenography)。作为课程体系,叙事工程有两个互为关联的面向:空间和时间。空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存在志(Topologies),时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编年史(Chronicle)。借用拓扑概念,用地质的方法来面对时间和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家庭编年史为叙事工程的时间面向课程系统,以“场/瞬间”为基本教学元素,课段由场次安排、场景设定和场面调度三方面构成。2015年媒介展演系成立至今,从2013级到2021级,上过这门课程的本科生共九届一百六十五人。2023年,“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课程展”参加上海第四届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以媒介展演系2018-2021级七十九位本科生的家庭编年史课程产出为主体展示内容,根据西岸艺术中心B馆空间条件,对课程展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整合。家庭编年史课程“以获得目光为目的”。七十九位同学以各自的家庭、家族和家乡为叙事对象,通过开掘家庭、家族和家乡这些辽阔的、取之不尽的叙事矿藏,获得看待、呈现事物和事情的能力。课程展以家庭场景微缩模型、家族大事记、家族编年史剧集大纲、家族照相簿、家乡情景渲染图及家乡城市地图等六种形式呈现。通过场景、情景和图景,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透视国家图景。七十九位同学、七十九份家庭编年史。一代去,一代来。一代又一代。生老病死、苦与痛、爱和荣耀。每一个家庭、家族和家乡都是丰富的和独特的,如同伊塔罗·卡尔维诺对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的评价:“不是大人物创造历史,也不是小人物。历史运作如植物王国,如春天树木的转变。” 学术支持 高世名 总监制 李凯生 徐元 闵罕 策展人 牟森 监制 张佳乐  教学团队 牟森 马原驰 信阁 梅悦子 赵炟 策展团队 梅悦子 高泓烨 欧阳可心 展览统筹 高泓烨 展览协调 梅悦子 空间设计 高泓烨 欧阳可心 展览平面 梅悦子 欧阳可心 海报设计 张立国 设计助理 阮小凡 欧阳铭珺 林红柳 制作组 张诗雯 林佳钰 张驰 李想 钱依琳 李一骁 2021级媒介展演系本科生 文献组 梅悦子 欧阳可心 钱依琳 陈思帆 林红柳 摄影组 林红柳 欧阳可心 参展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8/2019/2020/2021级媒介展演系本科生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设计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搭建团队 有信展览展示(上海)有限公司 ...

11月10日,追溯与展望——跨媒体艺术学院校友返校日活动于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如期举行。 活动伊始,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代表热烈欢迎各位校友到来,带领校友参观象山校区18号楼新教学空间,介绍近年来学校、学院发展情况,向长期关心、支持母校学院建设发展的各位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后,学院教师代表与三十余名校友展开交流,共同追忆昔日校园时光,畅谈毕业后个人经历,寄望国美百年华诞美好愿景。 情寄母校,共赴未来。校友在学院留下手印,并以写家书、录制视频的形式,为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建院13周年送上祝福。学院教师代表向校友赠送精心准备的返校礼包,祝愿校友未来发展越来越好,也欢迎各位校友常回家看看。 跨媒体艺术学院校友返校礼包 情系母校 见字如晤 校友书信节选 宋振熙 2022届博士毕业生,独立策展人 无论是在学途上求问索识,还是在时势里为艺术战,中国美术学院给予的是意念为艺者崇高的荣誉和自豪。天地浮沉,宇宙洪荒,母校仍然在无数次的蜕变中挑战时代里新的使命,而终究相信,爱汝者将不求名利,潜心治学,精益求艺,不往与母校超越生命的艺光,走向平凡的人类历史中。人伦教化,幸由母哺,山河变幻,情盖终身。 裘书雨 2022届本科毕业生,杭州市良渚杭行路小学美术教师 我一直觉得成长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已过去五年,然而在媒介展演系的每一次课程、每一次项目,都在我的身体里留下了力量和坚忍,带着这些,去见更广阔的天地。 在毕业聚餐上,森老师告诉我们,他说:“爱、不恨、勇敢、不怕、幸福是永远。”这几个词语,现在仍在我的备忘录上,我想,今后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应该分享更多的感恩,不再胆怯。 蔡惠怡 2015届硕士毕业生,现就职于深圳大疆创新有限公司 回忆自己作为老耿学子的那三年学习了什么?是专注力,是对自己的认识,是诚信。那时都是跟着学姐学长一起去老耿家里上课,又期待又紧张,期待那个围在一起喝茶吃小吃的时刻,和老耿家的各种新奇小玩意。也期待穿着朴素的老耿走出来,对自己方案提提建议,又担心当天要跟老耿分享的没准备到位……现在回过头,那时候他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艺术的条框,而是认识自己,去发现一些我们所忽略的;是艺术引领我们看到的新媒介,通过媒介去创作,获新知。 李朝林 2020届硕士毕业生,零视文化主理人 初入美院,有过迷茫与无措,甚至在大二选专业时成了造型分部最后一个提交志愿表的学生。最终在百般纠结下选择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在这里经历了无数次通宵布展和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艰辛,也学到了跨媒介创作和多元思维方式。 大三进入系里,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了解了更多前沿的资讯和创作方法,漫游在未来思维和科技艺术的跨界融合之中,感受着这个未知的世界,保持着永远在路上、永远有未知、永远不设限的心态。 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有机会和日本当红艺术团体同台展演,参加各种国内外展览;和小组成员参加文艺黑客松,最终获得最高奖项;和学妹们连续通宵不分昼夜创作深港双年展的作品;以及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奔赴大西北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为自己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张成雪子 2017届硕士毕业生,杭州岸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我们仍然记得第一次见我的研究生导师耿建翌时,他坐在茶桌后边,给每个人泡茶,讲话慢慢的,但眼神犀利。熟悉之后,他会像个家长一样嘱咐我,做事情要多观察、少说话。想他。 中国美院的学习,带给我的,是一个人完整的重塑。重视文化学习、理论积累,不断地动手实践,永远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拥抱新技术、新观念,至今受益。 在此母校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感谢母校的培养,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国美学子始终记得“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使命。 吴子薇 2018届本科毕业生,香港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 在这里,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窗,一起挑战着自己,探索着不同媒介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我也结识了众多优秀的教师。他们为了我打开了艺术世界的视野,引领我走上自己探索、实践的道路,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2016届本科毕业生CoFANCY可糖联合创始人陈艺佳 2017届硕士毕业生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王志鹏 2017届本科毕业生杭州岸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赵鸣昊 2017届本科毕业生杭州拼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良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愿所有校友在今后的道路上 不忘初心,携手同行 也不忘“常回家看看”! ...

声纳20周年大汇演。但声纳绝不回顾,只前望。 六国艺术家联袂呈现,内容包括:墨西哥沉浸式编程实时电影(今年流明奖 Lumen Prize金奖得主团队)、逆向动捕、人工智能舞蹈、硬件合成、韩国硬件肢体、德国视觉身体行为、俄罗斯自制控制器即兴、聆听剧场、AI初音、AI喜剧等。 时间:11月12日 14:00—17:00 地点:上海张江科学会堂2楼张江厅(免费入场) 向达·芬奇提案 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Proposal to Leonardo da VinciShanghai Science and Art Exhibition & The 7th International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张江科学会堂 总顾问:许江总策划:高世名 展览总监:李凯生 管怀宾 策展人:闵罕 联合策展:高世强 姚大钧 牟森 武子杨 展览统筹:孙晓宇 展览执行:孙晓宇 蔡宇潇 信阁 梅悦子 林灿文 倪华夏 刘呗宁 袁孟如 张诺馨 陈思帆 胡亦杨 行政统筹:许颖 张佳乐 张晨 韩媛 朱沈珏 杜润凡 宣传推广:邹萍 刘杨 视觉设计:周浙慧 韩润泽 黎俊洋 邓文进 梁景尧 空间设计:罗晓楠 展览支持:陆晓炜 杨辉 👇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各板块 (点击图片跳转)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 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 天人之境v3.0 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程序员与小提琴 “Counter-Culture” ?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在西子湖畔创立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九十五年来,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弦歌不绝、初心不改,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走出了一条绵延通达的国美之路。 2010年9月,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学院直面当代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语境变迁,应对世界视觉文化的发展势态和创意文化的发展需求,涵盖实验影像、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多媒体展演、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复合造型与观念研究、空间多媒体与社会学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曾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2023年,时值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建院13周年。学院邀请历届毕业生代表,为母校书写“家书”,作为校庆活动先声。其中,有对往日校园时光的美好追忆,有对恩师与母校的感激之情,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与真诚祝福。 情系母校 见字如晤 校友书信 节选 宋振熙 2022届博士毕业生,独立策展人 无论是在学途上求问索识,还是在时势里为艺术战,中国美術学院给予的是意念为艺者崇高的荣誉和自豪。天地浮沉,宇宙洪荒,母校仍然在无数次的蜕变中挑战时代里新的使命,而终究相信,爱汝者将不求名利,潜心治學,精益求艺,不往与母校超越生命的艺光,走向平凡的人类历史中。人伦教化,幸由母哺,山河变幻,情盖终身。 裘书雨 2022届本科毕业生,杭州市良渚杭行路小学美术教师 我一直觉得成长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已过去五年,然而在媒介展演系的每一次课程、每一次项目,都在我的身体里留下了力量和坚忍,带着这些,去见更广阔的天地。 在毕业聚餐上,森老师告诉我们,他说:“爱、不恨、勇敢、不怕、幸福是永远。”这几个词语,现在仍在我的备忘录上,我想,今后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应该分享更多的感恩,不再胆怯。 蔡惠怡 2015届硕士毕业生,现就职于深圳大疆创新有限公司 回忆自己作为老耿学子的那三年学习了什么?是专注力,是对自己的认识,是诚信。那时都是跟着学姐学长一起去老耿家里上课,又期待又紧张,期待那个围在一起喝茶吃小吃的时刻,和老耿家的各种新奇小玩意。也期待穿着朴素的老耿走出来,对自己方案提提建议,又担心当天要跟老耿分享的没准备到位……现在回过头,那时候他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艺术的条框,而是认识自己,去发现一些我们所忽略的;是艺术引领我们看到的新媒介,通过媒介去创作,获新知。 跨媒体艺术学院校庆活动 向达芬奇提案 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 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预约观展通道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开幕式时间:2023年10月28日15:30 开幕式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一层 东登录厅 追溯与展望 跨媒体艺术学院校友返校日 系列活动 ◉ 学院分会场|建校95周年庆典大会直播 活动时间:11月10日 10:00-11:4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 ◉ 校友就餐|暖冬午餐会 活动时间:11月10日 12:00-13:0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山南食堂 ◉ 跨境逢新|新教学空间参观 活动时间:11月10日 13:30-14:3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18号楼跨媒体艺术学院 ◉ 茶话会|茶香飘逸,追忆往昔 活动时间:11月10日 14:30-15:3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 ◉ 一封家书|情寄母校,共赴未来 活动时间:11月10日 15:30-16:3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 ◉ 校友手印拓模留念 活动时间:11月10日 16:30-17:0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18号楼306会议室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返校日 系列活动 ◎ 学术活动 "到源头引水·与伟大同行" 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活动时间:11月6日-12月6日 活动地点:详见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公众号 ◎ 领取校友礼 校友会返校日接待站 活动时间:11月10日 9:00—16:30 活动地点:象山校区3号楼-4号楼之间 ◎ 校友返校日免费观展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 活动时间:11月10日 活动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云头像、云合影、云祝福 云上祝福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即日起 活动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公众号返校日活动专栏 校友返校日 预约方式 ◎ 请每位校友关注“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公众号,点击校友会公众号下方菜单栏“点击入会”,进入校友会小程序主页。 ◎ 已申领电子校友卡的校友,请点击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专栏,进入“返校预约”填写信息;未注册电子校友卡的校友,请先点击“电子校友卡”进行申领。 11月10日,等你回家! ...

“程序员与小提琴:2023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单元”于10月2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3日,并于11月11日晚呈现“声纳”20周年活动,敬请关注! “程序员与小提琴” (A Coder and Violin) 是达芬奇名字中所含字母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概念,这是以极其达芬奇式的风格向他献上提案。以达芬奇为象征代表的“新文艺复兴人”一直是中国美院OpenMedia Lab 2010年成立以来的育人目标,也是我们坚信的当下及未来艺术创作者的新身份。而与常见科艺融合项目中惯性采用的撞后逃逸式的艺术与科技两门学科的短暂随兴的邂逅不同的是:我们眼中的程序员和小提琴家,他们之间绝非临时合作关系;他们已内化作一人,必须是一体:coder 程序员本人就是 violin 小提琴家。这是 Open Media Lab 提出“新文艺复兴人”的真正意涵。本展囊括来自8个国家的艺术家40人,全是这样程序员与艺术家合为一体的代表,包括意大利的保罗.齐利欧(林兹电子艺术大奖金奖)、古巴的伊凡.阿博瑞(今年流明金奖)、韩国的 Protoroom 等等,无一人例外。我们早已是一类新的创作者。而作为人类技术的最前沿代表,AI 人工智能其实握有通往艺术创作本源之钥,这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关注,也就是我们对达芬奇的提案。 展览场刊 展览现场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张江集团 承办:跨媒体艺术学院 开放媒体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媒介混合现实实验室、张江科学会堂 总策划:姚大钧 制作:Open Media Lab 技术研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媒介混合现实实验室 制作统筹:胡亦杨 平面设计:林庄祥 光场全息屏技术支持:臻像科技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所有活动免费入场 参展作品  人工艺能 Artificial Crafts “骸梦2.0”,Relics Dream,胡海洋,单频影像,人工智能,2023 AI所展现的视觉、听觉都是它通过模拟异化现实与虚拟世界中人类的精神所留下的痕迹,从而创造出的躯壳。虚拟歌手曾是虚拟世界中人类的精神寄托,所有的创造都属于人本身。AIGC正在将虚拟空间中歌者的生命解构,曾经由人的精神所构筑的饱含情绪的能量被瓦解,消化,最终将只剩下一个外表,单薄,无机的灰色残骸。 “戛然”,Stable Delusion,赵小锋,高清喷绘油画布,屏幕装置,2023 作品尝试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构成一座通往“惚恍”的桥梁。在不断高速切换的图像里,观者的视觉无法在任何一点形成聚焦,被迫进入一种类迷幻状态。这样的状态正是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戛然态”:戛然而无止,无处可住,无枝可依,唯有接受,或者闭眼。 注:此作品推荐观看方式为:快速眨眼观看,可以用视觉暂留捕捉部分图像。 “在迪福森中见到我”,MEET ME IN DIFFUSION,邵立昊,单频影像,人工智能,2023 AI图像生成工具 Stable Diffusion 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图像生产能力,使用户能轻易地将情感和欲望投射到图像中。Lora、ControlNet等功能被认为能让任何用户快速大量生产高度自定义的图像,结果理应呈现图像的多样性。然而,用户却更倾向于使用高度自由的工具生产自己的情感慰藉(倾向)图像,如civitai.com中充满了动漫美女的图样和模型,这已被AIGC文化圈视为生成的自然现象。本作以AI影像的形式提出,在AI图像生产中,存在一种用户与图像、多样性和单一性的角力,他将其总结为“用户操作/驱动模型(User Operational/Driven Model)”机制。 “识別的欲望:猪笼草”,Desire for Recognition: Nepenthes Pineapple,邵立昊 ,单频影像,人工智能,2023 本作品探讨了AI识别的局限性。通过调整赛车游戏录像的速度,在被调变出的新声音环境中,AI展示了其在非典型输入下的“识别倾向”,导致了一系列与实际录像不符的描述,如“火车”或“老虎低吼”。视频中,“猪笼草”成为了核心视觉元素,而赛车的踪影被AI识别的偏差关键词所取代。作品名称结合了“猪”“笼子”“草”“松子”和“苹果”等独立的词汇组合成新的概念,旨在展现AI识别过程中的偏见与人类的创意联想。 “锚和滑鼠”,Drag and Mouse,林庄祥,单频影像,人工智能,即兴录屏,2023 Drag(锚)受够了被Mouse(滑鼠)操控、指指点点,它们积怨已久,矛盾终于大爆发,这一集Drag势必要抓到Mouse。 “增殖”,Multiplies,胡亦杨,单频影像,人工智能,2023 在AI演算法加持下,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用户喜好、观点、立场,为他们提供无限产出的定制推送信息流,这使用户愈发减少对真实世界的关注。AI给人类营造的一个个梦境,不断增殖。它作为一种人机共体的产物,会怎样理解和塑造人类的乐园? 1024x1024,高丹阳,单频影像,人工智能,2023 本作使用Outpainting(人工智能扩展图片)技术,让一张山水画以1024*1024的方形生成框的形态,在空间内的任意方向上无限延伸,生成错综复杂的结构,从同一张图片上扩写,探索非二维、非线性的人工智能图像实验。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Wisdom “两个末日”,Async Doomsday,黄兴灿,单频影像,人工智能,2023 当代媒介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拉成网状,又将“现实”通过“媒介”将人与人隔离开。人们通过媒介了解现实,通过自身的感知又创造了“新的现实”。网络上对于核污水排海事件的争论,由于没有前车之鉴而引起争议。我作为该事件中的个人,从自身视野出发,通过影像方式去传递个人在该事件来临前的真实感受。 “哥布林矿业公司”,Goblin Mining,赵润东,树脂,手工设色,40x40x70cm,全息影像,2023 语言学家苏珊‧贺琳在(Susan Herring)曾在 2002年进行了一个女性主义论坛上如何管理“trolling”行为以保护用户的安全的研究,“ trolling”指的是旨在挑衅或破坏在线交流的行为。Trolls本意指代纳维亚传说中的山精、巨怪、友善顽皮的侏儒,此处延申指代经常使用谜因和其他形式的幽默来破坏严肃的讨论或传播虚假信息的论坛用户与访客。而哥布林(Goblin)是一种西方传说中常见的类人生物,它们以群体生活,有着独特的社会秩序与结构,尤其喜欢金币、矿石等宝物,作品将trolls概念具象为哥布林矿工的形象。“哥布林矿工”建构一个虚拟的哥布林矿业公司,通过不断异化重构现实元素构建叙事,并以一系列的装置与影像等跨媒材呈现。 “工人博物馆”,Post Factory,彭艺伟,单频影像,2020 这是一个生产历史的工厂与一个展览历史的展馆之间的交互。作为客观实在的历史被特殊的工人生产,然后被爆发的消耗者湮灭,被消费了的历史堕入回收站。历史是静止的循环吗?不。工厂里的工人不是人类,而是人类的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导致了各种方向上与人对立。 “阈限志”,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