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With Sidebar

杭州·影像志 别传 | 杭州2021 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2021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0日—11月28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特别说明  疫情期间 展览只对校内人士开放 2021年11月10日,杭州·影像志 别传|杭州2021—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汇报展顺利开幕。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胡敏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闵罕老师莅临展览现场,进行交流指导。课程导师牟森在前言中提到: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有两重:媒介的模仿对象和传递对象。社会认知是课程的预期收获,又是媒介经验的行为前提。媒介经验是社会实践的成果体现,也是社会认知的工具和手段。 影像志的媒介手段是纪实摄影。通过拍摄对象世界杭州,呈现杭州给观众这个对象世界。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摄影作品,同时,向观众呈现杭州的什么?如何呈现?以及为什么呈现?成为关键问题。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对象世界由岛屿变为城市。 朝晖老师给同学们指导的致敬对象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生活》杂志和马格南图片社,这些是同学们呈现不一样的杭州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本次展览的结构。我和朝晖老师称之为:赞歌、颂歌和挽歌。 社会实践课程只有短短三周时间,我们能够做到的很有限。但是,我们在这些有限之中还是倾注了无限的企图心。那就是通过纪实摄影媒介,为杭州造像,为杭州作传,为杭州留下图像的梦想一览表。” ——  展览现场  摄影|谌文君 —— 开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胡敏老师: “各位同学、老师好。我结缘这个展览已经有三年,也是我刚从教学单位到教务处工作,从那之后我就开始关注牟森老师和他的课程。他的《叙事工程》课程是省级一流课程,前面两次纪实摄影展分别去的是舟山嵊泗列岛和宁波石浦,然后印象里牟森老师还有一个特别震撼的课程《家庭编年史》。 因为我之前在手工艺术学院工作,来看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课程,让我学习到非常多的东西,特别是手、心、眼的一种延伸。用镜头来看世界,用眼睛看世界,用心来观察世界。特别打动我的是,让我激发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些五感的东西,让我深有体会。所以我每年在看影像志的展览时,我都带着一种初心,就是我为什么来美院?我在美院里能学习什么?将来我想做什么?我是带着这种初心来看这个展览的,谢谢牟森老师。”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闵罕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来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摄影展的开幕。其实在前两天,你们布展时,我就已经溜过来看过了。我对整个展览,包括之前的影像志序列,都有着深刻印象。我们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下乡课程展,森老坚持了很多年,而且每年都展示不同的面貌。今年的状况比较特殊,因为疫情的缘故,我们是滞留在杭州的。对这次整体摄影作品的观察,我很高兴看到其中突出了一个词,就是“生命世界”。 大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使用影像来进行思考和叙事,手中的摄影机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工具,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这种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然后来回应这个世界的。“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代表 2020级大二本科生张照琳: “ ‘有三秋桂子,十里桃花。’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柳永的《望海潮》描写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般繁华的钱塘,引得金人觊觎的烟雨江南。我想,每个从未去过南方的北方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江南的一番理解。杭州,就是我心中的烟雨江南。还记得森老和朝晖老师说,“今年杭州作为我们的别传,要像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为匹兹堡作传一样——为杭州作传。”我听到便打了个激灵,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课程期间,我们因疫情留在杭州,这才有机会走进大大小小的角落探寻杭州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和这座城市的故事,做了很多之前不敢做的事,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从网易的程序员到火车站地下层的流浪诗人,遇到了许多困难,克服了许多困难。 影像志拍摄计划完美结束,但我的摄影之路才刚刚开始。感谢朝晖老师、牟森老师和教学团队让我喜欢上了摄影。没有教我们过多的技巧,更多的是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个世界和报以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很荣幸可以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可以在这里遇到这么多可爱的同学和老师!祝展览圆满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 杭州·影像志社会实践课程导师牟森: “首先感谢所有的大二、大三、研究生的同学,然后感谢助教团队、策展团队、布展团队,感谢所有人,也特别感谢朝晖老师。 作为社会实践课程这个展览展出时,请大家再一次回顾开始,大家把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媒介手段,无论是在掌握中还是开始掌握了,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大家通过纪实摄影的手段,呈现杭州这一座城市。看完大家的照片后,我感觉杭州这个城市太丰富了,还有太多的细节,虽然我们这么多人,但我们呈现出来的也只是某一个或某一些 很多照片我都特别感动,我会把这个理解成是城市的尊严和城市的力量。比如说这一组程序员的组照,当我们用这种肖像的方式来呈现时,我感觉到很有力量,其实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有这种力量。 朱朝晖老师在北京,因疫情原因他没有到场,他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当作是他的发言,非常简短地替他念一下,他说:“关键在于,如何用纪实摄影的眼光观看杭州。这种眼光,是伊文思的,是安东尼奥尼的,是布列松的,是马克·吕布的。也是每位学生自己的。” 摄影|谌文君 欧阳浩铭 王若兰 ——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0级大二本科生 陈盈池 陈枳彤 崔婕 崔乐吟 邓闻喜 管子抒 何元元 贾沐晴 蒋子涵 蓝小语 李思玥 李文豪 李一骁  林辰宸 刘睿文 吕浩连 欧阳铭珺 庞佳 史欣茹 王睿佳 裔疏桐 张雨荷 张照琳 张子炫 朱棣铭 朱屹立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9级大三本科生 柏心如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韩佳玥 蒋欣怡金怡然 李迈 李怡弦 马凌峰 倪子易 孙梓怡唐校 袁梦 张书燕 张雅林 周律吕 周思扬 周逸伦 视觉中国研究院 2019级研究生 王若兰 —— 展览信息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谌文君 樊纪雯 李琰 赵炟 摄影导师  朱朝晖  策展人 朱朝晖  谌文君 策展团队  谌文君  樊纪雯 刘奕希 梅悦子 展览统筹  刘奕希 布展团队  谌文君 刘奕希 樊纪雯朱屹立 李思玥 张子炫 张照琳 朱棣铭 贾沐晴 李一骁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 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管怀宾 夏商周...

本次活动具体安排和参与方式以网站信息为准,微信公众号内容不作变更。Check the “Read More” at the end of this post, and find the latest updates of this event from INS official website(caa-ins.org). 三场学术讨论,一场线下线上电音声境派对,一场区块链交易市集,一场元宇宙上的展览 —— 时刻互惠 合作生活的瞬间 INSTANTLY RECIPROCAL:  THE MOMENTS FOR COOPERATIVE LIFE 时间 2021年11月27日-28日 地点 线下: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568号19号楼(地铁宁国路站附近) 线上:Zoom线上会议及直播(线上会议及直播地址即将公布)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协办单位 Mask Network,Nervos Network,MetaDAO 会议召集人 黄孙权 教授 工作团队崔雨,许丹玲,张晋珲,娄天裕,房梓,张述轩,宋健骅,杨弘毅,汤睿澐,郑叶颖,张铎瀚,孙彬发,朱颜Archverse工作小组COOP开发小组SparkLink研发小组 —— 引言 技术哲学告诉我们:人是技术的产物,世界是技术的产物,我们无法找到不谈技术而能创造真正不同生活的可能。然而,自然资源的转化是物理的、熵化的,而自然资源转化的目的则是人类中心的,想像人控制技术,或者技术控制人都是歹托邦式的幻想,我们总是在技术生产的物质条件中生产社会关系,反之亦然。 过往五届网络社会年会,我们与全球学者们积极探询、质疑与批评数字生活带来种种改变。今年,网络社会研究所与不同的组织进行三项互助实验计划,是我们五年来接轨全球技术条件,反思自身实践,落地中国的特殊的网络社会构造而有的尝试。这些都与区块链底层技术,加密经济、数位传播有关,更与人们希望的未来生活有关。 区块链是信息交换的信任技术,却非目的,犹若高铁,你可以快速方便到达任何城市,但你需要有个目的地,目的就是一种”希望的技术”,是人类与技术时刻互惠(instantly reciprocal)的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可以是即时交易,也可以是时刻互惠。如果我们要赋予”基进”新的意涵,那就是赋予此种时刻涌现的希望技术条件。这种时刻,对十九世纪初的莫斯科工人来说,是从工厂下班回家途中大声唱歌回家而开始认同彼此的时刻;是1817年英國罗伯特欧文在他的大工厂里决定开办幼儿与职业教育,并倡议合作经济的时刻;是1844年的28位工人凑足28英镑决定先开设粮食杂货店(消费合作社)的时刻;是1968年学生运动写下”禁止一切禁止”的时刻;是1970-73年智利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ybersyn)被创造出的时刻。当前,区块链技术所带动的NFT与元宇宙发展的时刻似乎尚未到来,但你我的参与与创造将使这一时刻被实现。 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欲的乃是这个时刻的涌现。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从空间营造与复现、艺术知识传播与新的合作经济系统三个实践来打造此种希望技术。在区块链愿景加速迈向金融化而只有金融化的当下,贡献基进时刻的分秒是紧急任务。由是,今年我们改变了往年国际会议形式,不再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改为邀请历来网络社会年会的老朋友与新朋友们,来参与并批评我们的当前的工作,这是一场顿悟的嘉年华,也是时刻互惠的现场与未来。 议程 11月27日(周六) 时间议程09:10-09:20闵罕(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开幕致辞 09:20-09:30黄孙权(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年会主题报告09: 30-12: 30Panel 1 SparkLink,知识与艺术传播NFT分享计划报告人:刘怿斯(mask.io)评论人:刘果(Travelogger funder),高重建(LikeCoin funder), hic et nunc架构建筑师, Cameron Hejazi(Founder at Cent)、Jon Ippolito(美国缅因大学数字策展研究组)圆桌讨论:刘怿斯、周蓬岸、评论人、Sparklink开发小组14:00-17:00 Panel 2 Archverse,元宇宙重现乡建中国报告人:张述轩,谢明炫(archverse小組)评论人:潘霁(复旦大学),周贞徵(ATLAS 工作室),NOVA(国建)圆桌讨论:黄孙权、报告人、评论人、MetaDAO小组,Archverse工作团队19:00~Special Event: Archverse 发布派对:相遇宙19:00-20:00 现场即兴电音演出演出:Tooto、不知福20:00~ Decentraland 北碚民生公司商船派对(请著metamask出席,热切与人碰撞)演出:Liquid Farmer、Cephalosis、於阗、高嘉丰、Starstar星之星、Neptunian Maximalism 11月27日(周六) 时间内容10:00-12:00Panel...

杭州·影像志 别传 | 杭州2021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2021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1年11月10日13:30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0日—11月28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谌文君 樊纪雯 李琰 赵炟  摄影导师  朱朝晖  策展人 朱朝晖  谌文君 策展团队  谌文君  樊纪雯 刘奕希 梅悦子  展览统筹  刘奕希  布展团队  谌文君 刘奕希 樊纪雯 朱屹立 李思玥 张子炫 张照琳 朱棣铭 贾沐晴 李一骁 —— 课程介绍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成果。2021年,因疫情原因,此次课程聚焦于杭州本地。以不同人群主题、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杭州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杭州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杭州·影像志 作品视频 | 剪辑 谌文君 前言 媒介的用途 今年是特邀朱朝晖老师指导社会实践纪实摄影课程的第三年。三年前,我们本着将社会实践课程主题化、持续化的宗旨,开启了列岛·影像志序列。通过对象世界和媒介经验,收获社会认知。 初章·石浦2019、诗篇·嵊泗2020。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我们不能离开学校所在地,所以今年是别传·杭州2021。  放宽媒介的视野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有两重:媒介的模仿对象和传递对象。社会认知是课程的预期收获,又是媒介经验的行为前提。媒介经验是社会实践的成果体现,也是社会认知的工具和手段。 影像志的媒介手段是纪实摄影。通过拍摄对象世界杭州,呈现杭州给观众这个对象世界。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摄影作品,同时,向观众呈现杭州的什么?如何呈现?以及为什么呈现?成为关键问题。 媒介何为?媒介的用途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今次社会实践课程,与朱朝晖老师数次沟通,我们没有简单复制前两次的过程,而是试图每次都能更进一步,放宽媒介的视野,拓展媒介的用途。 “看人生,看世界” 朝晖老师的课程聚焦“想法和办法”,目标、路径和步骤系统而清晰。向大师学习是路径之一。今年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对象世界由岛屿变为城市。对象世界更为复杂和丰富,所以,朝晖老师的向大师学习的路径开始拓展,从向马格南图片社的大师致敬,拓展至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大师致敬,向美国《生活》杂志的大师致敬。 尤其是亨利·卢斯创办的《生活》杂志。《生活》杂志编辑对《生活》杂志摄影师有一个解释和描述:“有思想指导的相机。” 我愿意引用亨利·卢斯为《生活》杂志写的章程:“看人生,看世界,见证伟大时刻;看穷人的脸和骄傲的手势;看奇事-机器、军队、民众、树荫和月影;看人类工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千里之外之事物,高墙及屋内之秘闻,看难以接近的危险之物及受男人追捧、小孩喜爱的女人;在看的过程之中享受观看的乐趣;看令人惊奇之物,在看的过程中得到指引。看吧,被展示吧,这正是当今人类的愿望和新的期盼。” 存在志、编年史和启示录 今年社会实践纪实摄影展的标题是:杭州·影像志。副题是:别传·杭州2021。目标是呈现不一样的杭州。今年的摄影者主体是二十六位大二上学期同学和十九位大三上学期同学,他们非常努力和辛苦,深入杭州。 朝晖老师给同学们指导的致敬对象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生活》杂志和马格南图片社,这些是同学们呈现不一样的杭州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本次展览的结构。我和朝晖老师称之为:赞歌、颂歌和挽歌。 我们的叙事工程课程有三个对象世界面向:空间、时间和时空。衍生出三种媒介目的:存在志、编年史和启示录。对应着三种媒介品类:巨构、剧集和诗篇。 存在志、编年史和启示录,对应着赞歌、颂歌和挽歌。这些是媒介目的,也是媒介方式。 社会实践课程只有短短三周时间,我们能够做到的很有限。但是,我们在这些有限之中还是倾注了无限的企图心。那就是通过纪实摄影媒介,为杭州造像,为杭州作传,为杭州留下图像的梦想一览表。 作品海报 海报图片摄影 金怡然、李思玥、倪子易、张照琳、欧阳铭珺 张照琳、管子抒、朱棣铭、陈梦霏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0级大二本科生 陈盈池 陈枳彤 崔婕 崔乐吟 邓闻喜 管子抒 何元元 贾沐晴 蒋子涵 蓝小语 李思玥 李文豪 李一骁  林辰宸 刘睿文 吕浩连 欧阳铭珺 庞佳 史欣茹 王睿佳 裔疏桐 张雨荷 张照琳 张子炫 朱棣铭 朱屹立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9级大三本科生 柏心如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韩佳玥 蒋欣怡金怡然 李迈 李怡弦 马凌峰 倪子易 孙梓怡唐校 袁梦 张书燕 张雅林 周律吕 周思扬 周逸伦 视觉中国研究院 2019级研究生 王若兰 特邀导师介绍 朱朝晖 出版制作人,前媒体从业者,非职业摄影师。 读库执行主编 小众社创始合伙人 鼓楼西剧场视觉顾问 个人摄影展:《旁观》(2017);《如是我见》(2018)。 展览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 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管怀宾 夏商周...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来源:Tech Nation,2021年) 教育、医疗、农业、金融等传统行业与科技进行结合,形成了教育科技、医疗科技、农业科技、金融科技等等被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文化、设计、创意,是否也具备科技+的属性与体质?2010年到2019年英国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增加了43%,2019年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了1160亿英镑的份额。 艺术 教育 科技 Art, Technology, Education 探索未知的想象力 创意科技CreaTech作为创造力(Creativity)和科学技术(Technology)相交汇的产物,创意科技既等同于让科技在创意产业中得以发挥应用,也意味着在创意概念的具体落地中对其产出方式和体验过程加以提升改善的科技产品与科技服务。 此次奖学⾦评选主题围绕艺术、科技与教育,通过创意科技手段来进行场景重塑,特设立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研究⽅向⼀: 数字化+功能性+公共性 以数字化创意作为核⼼ 我们关注的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体现了创意产业通过科技手段而发生的转变,也体现了创意的产出、流程、产品和服务与为其而生的新兴技术共同的创造。该分析的领域包括:设计、雕塑、公共艺术、音乐、博物馆、时尚、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和娱乐、电子游戏竞技、数字营销、建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游戏和新媒体、剧本杀等场景领域; 例如:重新定义设计的工作场景模式,设计师如何去实现全新跨空间工作场景。例如:设计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视觉数据,如何将数据作为设计的参考。例如:将场景、科技、艺术的⽣态性跨界合作成为创新的场景表达形式。更多的例如...

“科学.媒介.艺术”系列工作坊(二) Workshop Series on Science, Media and Art  主办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总策划:闵罕 学术支持:管怀宾 项目监制:宋戈文、宋振熙 第二期嘉宾:周知远 第二期Workshop主题:医学与当代艺术创作实践 项目时间:2021年10月25-27日 项目课时:3天 —— 项目宗旨  随着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拓研影响着人类多维度学科发展及社会生活进程。其中,艺术的未来推演与发展方向同样收到了科学领域成果的影响。近些年来,从学院教学到社会中的艺术生产,当代艺术与科技跨界的项目层出不穷,如AI人工智能、生物艺术、大数据视觉艺术等。在这些领域中的合作,给艺术研究者以及科学实验者双向带来了新的可能。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具有实验前瞻性的艺术机构,通过和科学界的学者联合举办工作坊能够打开两个学科间的学术差异壁垒,打通双方可能性,通过聚焦“科学.媒介”的课题,让艺术语言能够得到更为多元的发展,与此同时能够让更多的科学领域学者能够了解当代艺术的语言范畴,从而在科技研发上能够带着人文性思维模式,更好的结合到社会生活中来。此次系列工作坊就是基于以上目的而产生,希望给艺术学生及青年艺术家带来不同视野,并且通过系列Workshop的举办汇聚中国美术学院的全新校外学术力量,研发新的教学内容,展现学院宽广的学科包容度。 第二期工作坊内容 工作坊内容简介 生物科学近些年来成为当代艺术跨学科领域不断探索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大量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利用生物学的科学实验技术进行重新的艺术性表达。在这里,突出的几个方向来自:1.艺术家利用现有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理念,进行观念创作。2.艺术家利用生物医学技术来完成当代艺术实践形式语言的探索。3.艺术家和批评家通过生物学微观生命理论的构建,向宏观的当代艺术理论提出新的思想挑战。在这三个方向中,来自非艺术理论实践领域的周志远老师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本次工作坊,周志远老师讲从自己的理论知识构架出发,横跨社会学、哲学、医学的知识体系,向我们介绍关于生物科学和当代艺术交叉创作的可能性、意义和切入点。于此同时,他将结合这些年在医学一线工作的前沿实践,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案例分享给学生,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与思考当代艺术的方式。 嘉宾概言 工作坊规则安排 时长:每天下午2点——5点    中间休息15分钟 参与人数:10-12人(可旁听参与) 参与学生范围:跨媒体研究生 场地教室:南山校区4号楼405室 为期:3天 第一天    由工作坊特邀嘉宾介绍医学及个人目前艺术实践的案例,进行“一名医生的当代艺术创作”主题讲座。  第二天   工作坊特邀嘉宾进行自我介绍,并阐释自我当代艺术创作的初衷,讨论“真的,实的与三种存在”的跨界艺术实践主题思考。 第三天  由工作坊特邀嘉宾介绍医学理论、微观学研究,从“钱学森的疑问与新的纪元”里讨论符号、象征、共情理论,并讨论微生物网络信息技术与人类视野的关联。 Workshop 嘉宾介绍 嘉宾作品 ...

 开放媒体前沿系列讲座  虚构设计:在数字设计中思辨的作用  演讲者:Nicolas Nova 尼古拉斯·诺瓦 主持人:姚大钧 翻译:赖玉华 时间:2021年10月12日 19:00 - 2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1号楼304室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E-Art法国艺术学院联盟 内容概要 虚构设计是一种用设计思考未来的方式, 它把各种物件、不同的服务以及虚构情景 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但同时也对当下我们看待未来的眼光进行质疑,这 种看待未来的视⻆是为了进行构思与策略层面的选择。比起单纯地描绘近未来世界概念下的产品、场景或者用户体验,虚构设计目的是让这些虚构的情况仿佛真实存在一般,并构建虚构小说来解释这些物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本次讲座,学者兼研究员尼古拉斯·诺瓦将会基于最近“近未来实验室”学者在数字设计方面研究的例子, 来介绍在设计、前瞻性研究和人类学是如何融合交汇的。并为我们展示他们如何帮助我们推测社会和技术变革的可能性。 讲座总共持续两小时,会留有半个小时给大家提问与讨论。 大致分为五大部分: 1. 介绍一些案例来辅助理解设计项目的性质,比如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或者与体育相关的设计; 2. 虚构设计的定义; 3. 以历史的⻆度看与传统设计的关系。比如设计、建筑以及思辨设计领域历史上的一些例子; 4. 虚构设计如何具体操作,步骤; 5. 对虚构设计的总结。 讲座结尾Nicolas Nova会为大家介绍“近未来实验室”最新的著作《虚构设计使用手册》(The Manual of Design Fiction)。 http://bestiaryanthropocene.com  讲者介绍 尼古拉斯·诺瓦(Nicolas Nova,1977年12月6日-)是法国-瑞士研究员、社会人类学家、策展人,日内瓦艺术与设计大学的副教授,他在那里讨论了数字文化史和设计研究。 他是“Lift Conférence”以及前瞻性研究机构“近未来实验室”(Near Future Laboratory ) 的联合创始人。日内瓦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EPFL(瑞士洛桑)人机 交互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和米兰理工学院的客座研究员。 他的研究主题涉及数字化人类学、地理位置的关键性、与数字化相关的新习惯。更广泛的来说,他还研究并畅想未来和数字文化。 关于Open Media Lab 开放媒体实验室(Open Media Lab)强调“未来导向,当下实验”的开放式创作。以前沿媒体艺术及数码亲密性 (digital intimacy) 为基础,培养符合当代精神的“后媒体文艺复兴人”。不以媒介载体定义创作行为,不以媒体理论规范创作思维。追求开发新平台,打破作品与产品之分野,扩展当代艺术中对于创作及艺术品的定义与视野。在当下“后网络时代”的媒体社会中,生产并扩散创意弥因,形成信息、理念、成品的快速交换流动。 开放媒体实验室的最大特色是在国际化的高科技创作中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当前开放媒体实验室的训练与研发重点突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手机艺术、未来书写、未来山水、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程序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 开放媒体实验室与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 FutureLab 未来实验室等国外前沿机构合作,以“声纳”、“河流体”、“中国声音艺术大展”、"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迷迷之因"、"科际迷航"等系列为根基,持续推出国际性跨媒体艺术展览和演出。 The Department of Open Media (a.k.a. Open Media Lab, or O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