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With Sidebar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后殖民星群”视野与今日策展实践——从第15届沙迦双年展谈起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申舶良 主持人 卢杰 时间 2023年3月16日(周四)18:30-20: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205-357-092 # 讲座简介 # 在今年2月7日开幕的第15届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中,“后殖民星群”(postcolonial constellation)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后殖民星群”,出自已故的著名策展人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2003年的同题文章,指向帝国主义殖民力量退场后的全球化语境中,复杂的地缘政治组合与“后帝国转型”构成的总体。它描述的不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是诸多纠缠难解的全球关系。 奥奎于2019年去世前提出了本届沙迦双年展的初步构想,而后三年的全球疫情危机方才平定,而今迎来30周年的沙迦双年展如何持续立足于“后殖民星群”的视野,同时回应当下全球策展语境中被认为最为迫切的问题?作为来自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的策展人与写作者,我们能以怎样的方式观看和思考,使自己置身于有启示性的交流? 本次讲座中,申舶良将从他在第15届沙迦双年展现场的观感与交流体验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他近期策展的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及在《艺术新闻/中文版》的专栏“展览之眼”,分享对今日策展与写作实践的思考。 # 主讲人 # 申舶良(b.1984),独立策展人、写作者,纽约大学博物馆学文学硕士,曾修习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阿姆斯特丹大学西方神秘学课程。他发表过大量有关艺术与文化的著述,曾获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写作奖金。他的策展关注展览、文学与心理空间的互映关系,最近的创作型策展项目包括2017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寒夜”、2022年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现居上海,任《艺术新闻/中文版》特约编辑。 ...

外来者实验 Outsiders' Practice 展期 Date 2023.3.12-5.10 学术指导 Academic advisor 汤南南 Tang Nannan 策展人 Curator 徐梦艺 Xu Mengyi 艺术家 Artists 方晨康、高采奇、李林嵘、李荣寅、 李雨欢、卢洁、卢洙贤、 马之淼、朴多喜、邱创伟 Fang Chenkang, Gao Caiqi, Li Linrong, Lee Youngin, Li Yuhuan, Lu Jie, Roh Suhyun, Ma Zhimiao, Park Dahee, Qiu Chuangwei 地址 Address ABI SPACE 杭州市云栖小镇国际青年社区钱江BLOCK8-202 ABI SPACE  Qianjiang BLOCK8-202, International Youth Community, Yunqi Town, Xihu District, Hangzhou “外来者”一词于1765年被威廉·布莱克斯通描述为“出生在国王领土之外的人”,这一部分人有着群体的特征,却独立于群体的权威感之外,有自己的思考脉络和行为导向,对“领土”环境抱有清醒认知和合理怀疑。因此,“外来者”的意义,常常是解决机械、麻木、动荡等社会危机,建立一套新的信仰体系,并逐步培养更多的思想认同,取代“领土”内原有的“内生者”,等待新的“外来者”。 艺术在社会中的力量,便是“外来者”的力量。在一个日益趋同,边界模糊的环境中,艺术能够打开人的身心,保持感性认知和独立意识。 “空间介入的创作”在艺术中的力量,也是“外来者”的力量。在足不出户便可晓天下,网络通畅便能知冷暖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窝在家里,或是困在公司。“空间介入的创作”能够提醒人们将敏锐的观察放于真实的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产生联结。同时,“空间介入的创作”还被赋予了文化现象和文化直觉的特殊性,因为它并非艺术家个人的关切和感知,更是观众情感共鸣的体现。 此次在ABI SPACE的展览“外来者实验”,是汤南南“空间介入创作实践”的课程展。汤南南将自己于山水精神的思考和关切融汇于空间实践中,鼓励学生脱离工作室的束缚,在自然现场和社会空间中寻找创作的可能,充分调动感官情绪,关心世间万物,创作出更有体悟,更有力量的作品。 10位参展的“外来者”,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将发现的视野释放到周遭的世界,投身于杭州各处生活空间中,用自己的行为和创作调动环境中蕴藏的可能性。他们的“实验”,因环境而生,借空间而作,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作用于原本平静的西湖、雪山、森林的实验,也是对感知力和经验感觉如何带动周围的居民和社会的实验。 Outsider was described by William Blackstone in 1765 as "those who were born outside...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再论作者性 ——总体或可变的“写作”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Ag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3年3月7日(周二)13:30-17: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看方式腾讯会议:245-443-256 讲座简介 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为了什么而写?虚构还是非虚构?系统还是碎片?大历史还是私人录?艺术评论还能怎么写?如何理解作者性与总体性?创作者如何选择媒介?减法还是加法?媒介的弹性或是什么让媒介具有弹性?在跨媒介的写作中,是什么在转换变形而什么是总持不变的?是否选择做一个漫游者? 讲座将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个半场均设有提问交流环节。上半场聚焦主讲人个人实践,探讨“基于个人经验与家庭史的纯文学与电影”、“当代艺术中的剧作”、“文学与行为”、“艺术评论”等话题。下半场主讲人将以个人视角切入几位与其本人生活及创作产生重要连接的创作者,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香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及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主讲人 Ag,写作者与影像工作者,1985年生于上海。创作涉及短篇小说、艺术评论、影评、编剧、纪录片、短片、策展与艺术公教。著有《深渊模拟器》《上海地理注疏》《无限的卧室》《夜巡》《密译广陵散》。 《深渊模拟器》,Ag,51人,2021年 《无限的卧室》,Ag,梅菲斯特书店,2017年;《上海地理注疏》,Ag,51人,2018年 ...

「开幕时间」 2023.3.5 15:00 「地点」 杭州市滨江区泰安路9号星光百货 (一层与二十八层)星光百货·星光中心 「展期」 2023.3.5-5.5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 10:00-17:00 参展艺术家: 何元元、黄瀚哲、黄艳芬、江懿轩、蒋一凡、孔媛、李炳磊、李育婵、鲁奕戈、马星雨、沙一飞、沈业蕾、王子昕、尉浩、翁喆颖、夏慧聪、谢相映、徐健、徐良康、徐旻乐、徐诺、叶菲、叶御风、张怡雯、张逸雪、赵翔风、曾吴秋子、郑汝怡、朱棣铭、朱屹立、诸诗荟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的本科生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基本视觉研究所的研究生联合呈现。在过去特殊的三年中,因为疫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外部环境的放松、压缩之间,找到自身的平衡,也努力试图在被动中寻求机遇。 展览的最初动机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天台县的一次调研。在地性的漫步使得当地的“和合”符号不再只是抽象的文化宣传。疫情之下的核酸长队与当地山水形成了别样的时代景观,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上的反差,同样显现于同学们对生态的关注。比如翁喆颖曾偶然间捕获了螳螂作为铁线虫宿主的投河画面;孔媛则从当地农人处得知漫山松树的死去,同样是因为铁线虫的寄生。铁线虫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这条线索虽未在作品中体现,但这种围绕着问题的多视角方式,启发了本次展览的内容构成与呈现。 感谢杭州星光百货为此次展览提供了特别的场地。作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天台,在与城市保有紧密相连的同时,还保有与个体私密性的联结。无论是楼顶的天台,还是天台山的山顶,在此次展览中,“天台”都将成为我们的起点和落脚点。我们将通过不同媒介的作品,探索天台这个空间和符号的多重意义,也试图呈现我们对于生态、性别、科技等多元话题的思考与探索。正如比尔·波特(Bill Porter)在《天台一游》中所说:“当我们站在山顶的时候,我们并不只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了更深的地方。”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由艺术⼯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持及感谢: 之美术馆 杭州廿柒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星光百货有限公司 ...

 会议题目  全球化以来的展览实践及其当代困境  时间  2022年12月29-30日  线上方式  腾讯会议号:336-6358-9463 bilibili直播:22326395  主持人  卢  杰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自18世纪“沙龙展”诞生以来,作品的陈列和展示在艺术史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此起彼伏的自发性展演活动到国际双(三)年展、文献展的全球性扩张,展览不仅构成了艺术运动的重要现场,也是艺术参与全球/地方文化政治变革的动力机制所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全球化的降临,展览不再诉诸如何定义艺术,而是逐渐成了全球艺术流通、文化交往和政治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媒介。通过敏锐的触角和激烈的批判姿态,这些展览不仅亲历、见证了全球艺术的变动,并不失时机、不同程度地介入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然而,三十年后,由于全球化的衰退,全球艺术展览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及其引发的争议中。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各自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案和经验,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到策展实践和展览史研究的队伍中来。此次论坛既是两个系所围绕“策展实践与展览史研究”课程的一次教学、科研交流,同时,作为展演方式之一,论坛本身也是介入当代展览危机和全球艺术困局的一次话语行动。 12月29日 全球化与展示现场 ...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需要怎样的机构实践?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黄淞浩 回应人 王志鹏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2月3日(周六)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670-956-522 线下参与防疫要求 限定人数20人,入场请扫码登记并规范佩戴口罩  讲座简介 “创作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不确定艺术家是否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但或许是这种不安,使我长期以来的实践总伴随着组织工作。“我们真实的社会与文化生产的语境是怎样的?”我纠结于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未能安身于工作室状态,希望借此找到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角力。“如何在实践中发明新方法?”我相信研究与理论需要在具体的遭遇中推进和验证。种种问题,勾兑出了一种机构实践的目标与方向。 讲座将围绕着以上问题而展开,并结合“雷电所”眼下的实践路径与经验,梳理我就艺术与产业技术、美术馆与规划馆、“学术游乐场”等话题的一些想法。 主讲人 黄淞浩,艺术家、策展人。199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19年筹备“雷电所”并担任主理人,关注当代技术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以机构实践面对现实语境。曾联合创办“激烈空间”,参与策划“展览的噩梦(上)”、“截获电台”等项目。在个人创作中,常通过对参与者身体经验的调动和游戏机制的设置,揭示个体与集体的处境。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明当代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歌德开放空间、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 回应人 王志鹏,数字媒介创作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创作方向涉及音画互动,算法生成图像,虚拟现实等。作品曾在林茨未来媒体实验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英国萨奇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空间展出。目前工作于杭州。 关于“雷电所” 雷电所(Raiden INST)成立于2020年。取名为“雷电”,是取其物理原理的象征性意义——雷电是云内(艺术界内部)、云与云(跨学科)或云与大地(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放电现象,意指了交流、协作与能量的传递。作为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它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探索艺术、科技、自然的边界,以及技术与人类认识和感官的内在联系;同时,致力于实践白盒子之外的展示可能性,以策展人、艺术家等身份存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合作性。 雷电所寄希望于通过对现实与社会语境的关注,为青年艺术家的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所以,其联合各方资源,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并策划了科技艺术展览“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2021)。根植于当代艺术生态的变化,它将持续优化自身机制,联动国内外机构,以推出新的项目与展览。近期展览包括,“与钱无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022)、“灵境”(上生·新所,2022),及位于Cryptovoxels平台的数字策展项目“云雲云”。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