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With Sidebar

第二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获奖作品展于2023年6月9日—6月21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在6月9日举行的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上已揭晓最终获奖名次。 2022年,第二届学院奖共收到来自全世界各高校研究生提交的近150件作品。经评委会评选,最终确定了16件获奖作品。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研究生陈欣、张倍瑜、汪嘉欣、张砚墨分别获得了本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的学院奖、创新奖、新星奖、新星奖。 【未·来·现·实】  Future Reality  本届学院奖以“未来现实 Future Reality”为主题。“FR”不拘泥基于软件特性的创作方式,倡导多向度寻求创作语言和呈现介质的扩展与融合,并持续对艺术本体及社会进行反思的艺术图景。实现多元语境的构建,以助力青年创作者观念性与学术思考力、艺术语言创新力、创新媒体驾驭力、创新型产业引导力的夯实。以下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奖的四件参赛作品: 学院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移公愚山》 陈  欣 数据感知与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硕士 199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媒体艺术及计算机图形工作者,UFO媒体实验室成员,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作品主要关注泛计算论语境下的机器智能与万物有灵论,控制论影响下的自治系统的递归生长与偶发变异,以及基于元胞自动机、黏菌模拟、鸟群算法等电子生物模型延展开来的有机且自主反馈的计算机视觉体验。 数字革命和卫星技术催生的GPS等强大的导航系统让以身体为参考系的土地测量变得有些过时。同时,它让身体测量可能导致的领土几何学混乱变得更加多维。新的用户群落(传感器、智能汽车、无人机、扫地机器人、云计算等)集合成了新的一个自下而上的整体地理拓扑组织,从而满足整体的机械的生产目的,而这里面唯独缺少肉身。作品希望用身体去完成一座山的拓扑建模,制作一只可以记录海拔、经纬度、时间信息的义足,穿上这只义足不断地爬一座山,根据自己对这座山的好奇去探索任何一个可以被踩到的区域,使用计算机图形方法再现这座山的“拓印”过程。 《移公愚山》截图 创新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旅行者》 张倍瑜 空间多媒体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方向硕士 1995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目前工作生活于广州、杭州。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领域。并长期关注事物不同方面的特质以及由此延伸出对生命力、认同感、自我认知等一系列的感受。同时,探索光媒介在空间艺术中的使用,试图利用光媒介的特殊性建立起与观众更多的内在联系。 铁、不锈钢、凸透镜、轨道磁铁、水、灯2 × 4.5m,尺寸可变2022 远处那艘船在海上航行,在雨天或者在夜里,从来没有停止过。听陆地上的人们说,旅行者 计划明日将会到达一座岛上。 当光消解了空间,时间就成了永恒。我试图围绕“漂浮”、“行驶”、“曝光”等状态,塑 造一个永恒的旅行者,在无限的时空里寻找另一个自我。 《旅行者》截图 新星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迷  彩》 汪嘉欣 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方向硕士 1995年出生于湖南益阳,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创作形式以录像、实验影像、影像装置为主,创作表达常借由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中模糊的图像延伸至活动影像表达,审视内部情感与日常生活的隐喻,以影像创作的方式勾连起个体对事件的重写。 作品关于隐蔽与识别。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获取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输入,这些信息依赖日常经验对其进行判断,以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忽略许多其他的信息。作者在作品里虚构了那些隐藏和散落在生活场景中的不可见之物,需要观众寻找那些散落在画面中的信息,一旦找到不可见之物,目光就会被吸引——以此描述了不可见事物在例外状态下对生活产生的细微控制。 《迷彩》截图 新星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BOOM》 张砚墨 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态度与方法研究方向硕士 2022年2月还是3月的某一天,疫情好像还在,世界上一大笔钱一夜蒸发。突然间,杰夫·昆斯的狗炸了。 One day in February or March 2022, it seems that the epidemic is there,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in the world evaporates overnight.Suddenly, Jeff Koons' dog explodes. 《BOOM》截图 ...

拍摄/张家铭 陈楚儿 李天行剪辑/张家铭 涌流之寂 FLOWING CURRENT & WASTE LAND 展览前言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块链、元宇宙、AIGC等热点更新选代,崭新的技术事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现象的矛盾话语阻碍着我们与新异世界的相遇。社会与自然、现实与想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性的边界在反复冲刷中日益模糊,创造力被逐至数字盛墟的边境,淹没于喧嚣激荡之海。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new hotspots such as blockchain, metaverse and AIGC are constantly upgrading and replaced. These brand-new technical facts are continually impacting on our real life. However, the contradictory discourse of these phenomena impedes us from embracing the changing world. The boundaries delimiting society from nature, reality from fic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我们看到 在这个命运的甲板上的所有人 他们的挣扎 他们的斗争 这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 “    看着他们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跟一个无名的力量在撕扯,非常感动。我们看到,在这个命运的甲板上的所有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斗争,这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我想这也恰恰是《春之祭》带有的那种斗争中的希望。我相信每个同学在这个过程中,都有身和心的收获。戏剧是最好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手段。它除了是某种‘作品’,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让我们身心打开,会让我们彼此面对,这才是本质。我常常引用波兰戏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的话:一群人无所畏惧地在一起,就是节日。这也是戏剧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再一次祝贺你们!谢谢你们!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演出现场 6月1日/ 6月11日/ 6月12日/ 末场演出 6月14日14:00-14:30 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以“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为主题。 过河入林以三部曲为结构,序曲和展演映三部分互为支撑,拱卫主题。通过场景、情景和图景,呈现壮观和壮举。第二部曲/演:欧米伽点,是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提出的人类命运终点。演出板块向舞蹈剧场致敬,时长三十三分钟。时长和空间就是剧本。 人类。人和类。 图景。壮观和壮举。 为这次毕业演出,我们进行了四个工作坊课程: 人类行为工作坊-动作构成 李奎主持/舞台剧演员 人类状况工作坊-声部构成 李启浩主持/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 人类命运工作坊-动机构成 李京键主持/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人类图景工作坊-叙事构成 牟森主持/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 工作坊课程 总叙事/总导演 牟森 人类图景工作坊 叙事构成 “    面对940平米的空间 演出创作时间只有15天 以跨媒介巨构的方式 完成33分钟的演出 没有用文本,没有用语言 同学们完全是用动作和声音来构建演出    ” “展览和演出一起,以跨媒介巨构的方式呈现,是我们媒介展演系毕业季的一个传统。 面对一个940平米、挑高将近20米的特殊空间,而且是处于刚刚完工的毛坯状态。我们迅速调整教学和课程,决定毕业季以跨媒介巨构的形式做一个展演。如何在如此特殊、巨大的空间里,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来构建一个演出?我们采用工作坊的形式,首先我做的人类图景工作坊,是关于叙事构成的,我这个工作坊从一开始贯穿到最后。舞台剧演员李奎来做人类行为工作坊,它是关于动作构成的。然后请浙江音乐学院作曲和指挥系的李启浩来做人类状况工作坊,是关于声部构成的。最后请上海大学的青年作曲家李京键老师来做人类命运工作坊,是关于动机构成的。 实际上从6月1号首演往前推,真正的工作时间只有15天,我们整个的构思时间也不到一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出发点是以纪念日作为路径,向人类历史上思想、科学、艺术很多伟大的纪念节点致敬。根据现场的条件,确定了下沉空间作为演区,也确定了观演关系,以上面的平台为主要的观众区域。以媒介史为题材构建了演出,下沉空间部分的演出确定为20分钟。 2023年是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首演110周年,李京键老师向斯特拉文斯基致敬,选择了《彼得卢什卡》、《春之祭》和《火鸟》三段音乐,用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第一首前奏曲进行拆分、重组进行人声器乐化的演唱。李京键说:‘斯特拉文斯基所做的,就是要回到巴赫,以破坏的方式回到巴赫。’没有用文本,没有用语言,同学们完全是用动作和声音来构建演出。最后一段合唱是京键将《火鸟》最后一个篇章中的内声部级进音阶作为合唱声部,让合唱作为管弦乐中的一部分。启浩将此排出来。大家做到了歌如器乐。在动作场面用到了皮娜·鲍什的很多动作作为基本素材,供我们选择、拆解和重组。同时也选择了雕塑史和绘画史的很多名的场面,用废车以及扩音器的内部,绳子等物体来跟表演者的身体构成真实的张力关系。其中还有表情,从《悲惨世界》音乐剧电影里找到芳汀《I dream》唱段的表情,表情也作为重要动作,这一切构成下沉区域的演出。 排演过程当中,理念上和方法上借鉴了非常多古希腊戏剧的东西。比如合唱,合唱它既作为声音部分,又是一种方法。比如主歌和副歌的关系,我们把它当作方法来实践。比如赋格这样一种音乐写作方式,我们也把它当做一种叙事构成的方式来实践。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么有限的条件下,工作坊的几位老师和我们大三大二这些完全没有受过表演训练的同学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演出。首演的时候,我们高世名院长有一句话非常的打动我,他说看到了命运的甲板,人们在为希望而抗争。张颂仁老师给我发微信,他说感受到了一个史诗性的演出,这个也是非常大的鼓励。” “过河入林有一个副标题叫从客厅到荒原,还有一部分表演也在客厅发生,这个客厅指的就是19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客厅戏剧。三一律时代的很多戏剧都发生在客厅里,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他说客厅即世界。客厅从视觉风格,包括人物造型,是在向20世纪初叶的美国垃圾箱画派——爱德华·霍普致敬。本着场景、情景和图景的原则,给观众呈现一些异样的感受。出了客厅,进到了大的展区和演区,我们都称之为荒原,荒原不是荒野,是托马斯·艾略特的名篇《荒原》,指的就是20世纪都市和工业时代。那时期人类的精神状态,在这部分表演里边也有所体现。 大二大三的同学们,因为这一次表演,因为非常剧烈的身体训练,他们的身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边,从他们的面容上,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一种洗涤,我觉得这个是作为教育者来讲,作为教师,这个是我特别欣喜的。” ——总叙事/总导演 牟森 音乐设计 李京键 人类命运工作坊 动机构成 “    斯特拉文斯基是 二十世纪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曲家 从新古典主义到民族主义到现代主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跟随着科技的进步 不断地变化 不断地往前推进 不断地自我革命    ” “    所谓的合唱性不一定是非要唱 它是融入了很多媒介的概念 来组合成这种合唱 然后交织追赶 各种形式分散在不同的媒介中组成    ” “我挑选了整个二十世纪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来作为我们毕业展演出的主题音乐的呈现。斯特拉文斯基从新古典主义到民族主义到现代主义,随着社会的变迁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往前推进,不断地自我革命。我挑选的就是他三个同时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彼得鲁什卡》、《火鸟》和《春之祭》,是整个20世纪从工业革命以来,艺术变迁的一个代表。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特别有力量感,节奏特别的明确,特别有动力性,我们人工做了一些连接,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这么一个形式。 从作品本身出发,作曲家的观念就是回到巴赫,巴赫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的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被无数人改编过,也出过很多经典作品,所以我就跟我们的合唱指导启浩,把它拆开分解掉,来嵌入火鸟的前奏,用合唱来演唱巴赫的前奏曲。把人的声音作为一种声部乐器的概念,嵌入到火鸟一开始的前奏曲,直接结合在一起,这属于启浩的二度创作。从巴赫开始引入,然后跟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的第一段进行嵌入式的契合,中间一分钟的无伴奏也不能脱离巴赫。 最后的合唱,是我们在火鸟最后的赞美诗中间提取了一个声部出来,放到人声的声部上去,将人声作为一个乐队整体的和声层在演唱。所谓的合唱性不一定是非要唱。它是融入了很多媒介的概念来组合成这种合唱,然后交织追赶,各种形式分散在不同的媒介中组成。什么叫合唱性?既要有唱,也有肢体表演各方面结合在一起。” ——音乐设计 李京键 动作导演 李奎 人类行为工作坊 动作构成 “    不断地让 音乐的结构与动作的结构相协调 用合唱的思维去做动作    ” “在音乐中去做动作,注意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动作与音乐的连接是这次‘动作组织’的基准。不断地让音乐的结构与动作的结构相协调。用合唱的思维去做,是这次工作坊一开始森老提出的方法,所以动作组织上也是有‘主声部、副声部’,所有动作都是同时的,但是有不同的幅度、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的方向、不同的人数,但又同时在做一件事,时刻动态化。 开场第一段合唱完,第一个动作的动机是制造不平衡,大家重心的倾斜带来身体的不平衡,重心的导向是动作构成上很关键的一点。动作之后构成行为,一组人的行为构成形态,不同的形态构成画面。场面构成,也是森老一开始提出的重要一点。整体上出现了三次群像上的名画面,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创世纪》的画面,拥有高低与群组之间的张力,能看到所有人的脸,是有力量的;后面一个是《自由引导人民》,落点位置借助车体,有高点还有低点,大家跟场上的车体组接在一起,在这个形态下进行了第二段合唱。最后一个画面构成是《梅杜萨之筏》,大家通过与麻绳的较力,逐个被传送到中间,一个很大的向前向上的力。这几组都是非常大的群像关系,在这个时候,大家共同呼吸,相信彼此,共同感受,共同生发,劲往一块使,虽然身体处在静态,但是传递出的力量还是在延续的。” 创世纪(局部)Volta della Cappella Sistina (Creazione di Adamo)c. 1512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c.1830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梅杜萨之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c.1818-1819西奥多·杰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 “形态构成上,还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并分析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演出的结构,分解动作、形态构成、调度变化,进行‘解码’。观察其作品中一组人和另一组人的关系、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整个工作坊和排演中,我的感受是媒介展演系同学们特别能吃苦耐劳。因为同学们是美院的学生,在群像造型的时候,对于静态的画面,大家能意识到动态和立体。而且大家都没有多的顾虑,都无所畏惧,真诚可爱。 同森老合作舞台剧《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他提到戏剧演出开始时,就是真正开始生长的时候,我觉得现在对于欧米伽点也是,就像演出命题似的,结束即开始,在过程中生发。” ——动作导演 李奎 合唱指导 李启浩 人类状况工作坊 声部构成 “    让声音最大化,要有共鸣 没有确切的谱子 最困难是让大家去理解所谓的即兴 即兴就是我要放出自己的声音 我要敢唱    ” “合唱训练以声音为主,要让大家释放出来。声音像身体一样,像李奎老师动作的释放,我们在做声音上的释放。让声音最大化,要有共鸣。在这个基础上,京键老师给我的一个大的框架:要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上面做巴赫。从巴赫的第一首前奏曲从里面摘出来打破它,然后又重组,同时跟斯特拉文斯基的这三部作品同时进行。这一次我们把巴赫的器乐作品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器乐作品放在一起,通过拟声词来表现,来重复它,元音逐渐扩张,其实也是代表着音乐慢慢的推到一个高潮。 音乐没有确切的谱子,最困难是让大家去理解所谓的即兴,即兴就是我要放出自己的声音,我要敢唱,即兴畅所欲言的感觉。其实我们在提出即兴这个观点的第二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先实体化,在大框架之下,再去把巴赫的十二平均率前奏曲做成合唱即兴的形式。 我觉得一切都都衔接住了,在体力已经透支的情况下,还是把声音放得那么响亮,放那么大,最后我也很是感动。” ——合唱指导 李启浩 视觉设计 MSG团队 舞台设计 探照灯/ 被截成两半的废车和荒草/ 插进车身的钢管和喇叭/ 铁板焊接成的地面/ 麻绳和电焊/ 跟表演者的身体构成真实的张力关系 影像设计 两段演出影像与合唱结合 由“人类表情”和“大地动作”构成 组织结构 总叙事/总导演_牟森 音乐设计_李京键 动作导演_李奎 合唱指导_李启浩 叙事设计/导演助理_张立国 视觉设计_MSG团队 造型设计_牟森 崔乐吟 影像设计_林红柳 技术总监/灯光设计_赵炟 舞台监督_张立国 多媒体执行_吴泓华 客厅区表演统筹_崔乐吟 动作工作坊组长_王磊 合唱工作坊组长_钱欣怡 演出摄制_郭子涵 林红柳 吕浩连 马原驰 张驰 演出艺术家 2020级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本科生 (大三) 蔡曼婷 崔乐吟 邓闻喜 蒋子涵 蓝小语 刘睿文...

The Power of Serendipit:Learnings from Zuzalu, A 2-Month Popup City主办:网络社会研究所 简介:在由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发起的黑山 Zuzalu 城市实验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一起,讨论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公共物品和网络国家等议题。这是加密主义者又一场新的精英游戏,还是一项关于区块链如何应用于城市治理的基进实验?抑或只是一个激发偶遇和碰撞的无目的派对而已? 主讲人:刘怿斯 & 周弋涵 刘怿斯:Dimension.im 公司的技术长,DWeb Shanghai 发起人。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 UIUC 计算机科学系,在学校期间,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试图理解网络与人类生活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并依此为建立模型帮助多个组织进行预测。现在正致力于以应用密码学为基础,帮助互联网用户重新获得对自己数据的所有权,打破互联网巨头垄断,主要产品有:Maskbook 和 Tessercube。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周弋涵:人工智能对齐(AI alignment)独立研究者。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213时间:2023.06.14(周三) 13:30线上参加(开放):ZOOMhttps://us06web.zoom.us/j/4064374572?pwd=ZU96ZHJSMEdoOHdNV0ZvdWxxS0JyZz09Meeting ID: 406 437 4572Passcode: 20230614 相关链接:Zuzalu City (https://zuzalu.city/)Zuzalu Notion (https://zuzalu.notion.site/Homepage-cb20817c7ca54ca6a151915babd03c38) ...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宣传片 剪辑|欧阳浩铭  跨媒体艺术学院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杭州首映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 她依然在守望,她守护着希望; 鲜花开满了山崖,野火烧尽了荒凉, 少年奔向了远方,旧皮箱装满了理想。 这是一幕穿越百年的守望,这是一场赓续血脉的对话,跨越的是时空,不变的是信仰。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积极探索“主题教育+文艺党课”模式,特邀《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以“好听好看好懂”的方式“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非虚构戏剧” 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4月23日,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并在此后的40多天里,横跨华东四省九市九站进行首轮全国巡演。辅德里——上海市静安区的百年石库门里弄,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正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革命者以青春追寻信仰的生命足迹,带领观众走入爱与牺牲交织的历史。 2021年4月23日,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并在此后的40多天里,横跨华东四省九市九站进行首轮全国巡演。辅德里——上海市静安区的百年石库门里弄,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正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革命者以青春追寻信仰的生命足迹,带领观众走入爱与牺牲交织的历史。 剧照摄影 朱朝晖 《辅德里》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师生担当叙事设计团队。该项目也是中国美术学院以产学研和产业链为手段,以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为方式,将艺术表达融入党史教育的一次最佳实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师生担当叙事设计团队。在创编演等全过程中,社会各界给予的大力支持,出品方、制作方和主创团队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推动并打造了一部“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2022年11月7日 围绕“辅德里”IP的五星计划,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推出由4K摄影机拍摄、全景声录制的高清戏剧影像,从舞台搬到银幕,以更加震撼的视听效果讲述“信仰的故事”。 2023年6月12日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在杭州首映,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特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 跨媒体艺术学院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文艺党课《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放映 放映时间 2023年6月12日(周一)下午13:30 放映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北苑报告厅 *影像时长约2小时*校内师生免票入场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辅德里》——“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辅德里》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进程,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七份重要文件为主线,完全依据史实文献,艺术化再现二大乃至建党初期的人物故事,呈现 100 年前革命者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辅德里》以当代视听语言,呈现了革命先驱者可敬可爱的生动形象、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在上海驻演、全国巡演33场次,进社区演出14场次。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辅德里》首演致辞中指出,《辅德里》的创作过程正是一次最深刻的党史教育,新时代的艺术家和中国青年,用同情之理解去感通那些伟大的灵魂,用身心的感与觉去承接历史的讯息与光亮,这不但关系到艺术教育、立德树人,更关乎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血脉传承。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和上海“党的诞生地”的初心一课 感动从剧场延续到影院。《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由专业团队拍摄拍摄于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的舞台演出,包含摇臂、滑轨、近景特写等3000个镜头量。制作中完整保留了经党史部门审核通过的戏剧舞台台词,同时,戏剧舞台上最精彩感人的瞬间,在高清影像中得到了强化和丰富,革命先驱坚守理想、践行初心、对党忠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伟大建党精神更加饱满生动、激荡灵魂。 技术的创新运用成为《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二次艺术创作的突破口,大特写景别设置与模拟手持镜头运动风格的巧妙结合,杂耍蒙太奇和垂直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包括电影技术运用,为观众提供了多元艺术体验感。与演员平视或微仰的视觉关系,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感,强化了舞台演员的“雕塑感”,致敬革命者。总叙事、导演牟森介绍说,《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增强并更好延续了舞台作品“生生不息、生死相依、生离死别、生命不止”的叙事主题。制作人李东认为后期制作中坚持的高水准要求、新技术运用,《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的综合得分在国内外同行业排在前列。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导演导览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是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编剧及高清戏剧影像导演马原驰。 2020年7月1日,我们团队第一次到上海静安区辅德里,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了解了党章诞生与守护的故事。在制作人李东老师和总叙事、总导演牟森老师的带领下,去年的4月23日,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首演。6月,演出回到上海大宁剧院,高清电影同时开机拍摄。7月2日,电影杀青。又经过一年的后期工作,今天终于公开放映。  高清电影的创制工作是与演出同期开始的。在项目之初,制作人李东老师就提出了五星计划:一部演出、一次展览、一部影片、一本书和一系列红色市集。  所以这部影片不仅是对演出的记录,它有着独立的作品性,它和演出互为整体,与其他各部分共同支撑起整个计划。在剧目首演之后,我们电影的导演团队投入了一个多月密集的案头工作,为这部影片设计了详细的分镜方案。 作为使用现场摄录方式制作的剧场电影作品,在分镜创作开始前,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课题: 首先,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围绕着党章的诞生与守护,呈现党章的创制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像演出的Slogan写到的那样,一百年前的90后,他们寻找出路,他们承担使命,他们经历爱情。总叙事、总导演牟森老师提出过这部剧的视觉主导动机:奋不顾身。在演出中,演员们的身体同时有着雕塑性和速度感,生猛锐利。那么在影像中,这种奋不顾身如何能进一步凸显,如何将空间中的身体的运动转译成镜头中光的运动,这是这部影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辅德里》的文本创作采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和主导动机的方法,由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一共四个主导动机:生死相依、生离死别、生命不止和生生不息。在演出中,音乐是第一媒介,戏剧和音乐,交织纽结,生死与共。那么,如何能将演出中强大的音乐力量继承到镜头的画面序列之内,如何使其构成一个紧密且精密的声画织体,这是我们这部影片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这两个课题,我们定下了大特写、快镜头、强节奏的影片调性及拍摄原则。对于现场摄录的剧场电影,这实际上提高了制作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团队上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6月24日,针对高清影像的拍摄,演员与团队工作人员在镜头前专门走位对光,我们逐一重修了灯光Cue点。在声音采录上,针对大宁剧院的声场环境,我们布设了专门的录制方案。从6月25日到27日,影片共进行了5场摄制,每一次的拍摄,都是摄影师、导播团队、各技术部门同演员们的一次排演磨合。最终影片的画面素材,以27日最后一场摄录为主,以其余4场摄录画面补充。经过最终剪辑,现在影片内共有镜头3000余个,这个数字是其他同类型影片的2-3倍,平均镜头长度仅2.3秒。 在首演后的研讨会上,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高世名院长曾点评剧目的前半段,他说:“革命是一个快镜头。”如果说在演出中,快镜头还是个比喻,那在等会的放映中,希望各位老师能感受到这些镜头的速度与力度。我们希望,这些镜头能如刀片,划开时间的迷雾。记得在做戏剧编剧的时候,作为名一百年后的90后,我们阅读史料,曾有感于百年前同龄人的爱情与斗争,羁绊与理想。那么,我们希望,现在这一系列的革命快镜头,能使大家迫近那个仍在回响的历史现场,在蒙太奇的间隙之中,我们能窥见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神采飞扬。 2021,建党百年。2022,党章百年。最后感谢静安区领导能在如此珍贵的一个时刻,给予我们一个如此珍贵的命运礼物。 2022年11月7日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首映发言 《辅德里》筹备过程花絮 剪辑|欧阳浩铭 2021年4月23日  中国美术学院校党政领导班子参加《辅德里》五星计划启动仪式并观看首演 2021年6月20日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中国美术学院主题座谈会 2022年11月7日  文艺党课《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巡讲活动启动 戏剧影像制作单位 指导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出品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制作单位 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放映活动制作单位 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主办单位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承办单位 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工党支部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支持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组织统战部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总策划:徐元、李凯生、闵罕、姚大钧 执行策划:张佳乐、杜润凡、梅悦子、李琰 ...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因学校安排冲突,计划于2023年6月12日14:00-14:30在世界旅游博览馆演出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第四场)时间调整为当天上午11:00-11:30演出。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演出其它场次照常。展览板块照常开放,欢迎各位继续过河,入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23年6月9日演出排期:演出1:6月1日周四(已演出)演出2:6月5日周一(因故取消)演出3:6月7日周三(因故取消)演出加场:6月11日周日 14:00—14:30演出4:6月12日周一 11:00—11:30(时间调整)演出5:6月14日周三 14:00—14:30*实际演出时间以现场为准预约方式:1. 观展预约请关注“世界旅游博览馆”公众号。本展厅演出对预约观展的观众统一开放,无需单独预约演出。2. 展厅开放时间:2023年6月1日—18日,9:00-17:00(16:30后停止入馆,如需参观请提前两天预约)3. 本校学生凭校园码,校友凭校友码入各场馆观展,无须预约。社会各界朋友须按照各场馆的预约方式入场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