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巴黎AMAC Projects 当代艺术空间将于2019年9月6日至9月12日展出两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博士生——石玩玩和蔡国杰双个展项目:阿波罗计划第三回。 石玩玩带来的是一组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大跨度创作《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蔡国杰将展出的是欧洲难民事件下充满关怀和温暖的项目作品《家园》。 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担任学术主持、由台湾策展人郑慈芳策划。欢迎大家来参加9月6日周五晚的开幕酒会。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The parallels in history are often striking石玩玩个展(项目)Shi Wanwan Solo Exhibition 家园Homeland蔡国杰项目个展(项目)Cai Guojie Solo Exhibition 石玩玩擅长使用形式与文本之间的挪用与互换,创作媒材跨度大、手法自由且多元。此次巴黎展出作品《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透过三个部分去诠释自由贸易之下,全球化经济的社会现况以及与历史的对应。 第一部分是一件录像作品。艺术家邀请了在中国义乌国际贸易城里的116位生意人,共同朗读了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的文章。第二部分:从一位来到中国碰运气的非洲传统画家丹尼尔展开,与他订购了100张、使用非洲传统绘画技巧完成的义乌(中国)生意人肖像 ; 第三部分:将第二部分绘画作品卖出的费用,做为到丹尼尔的故乡坦桑尼亚,完成攀爬乞力马扎罗雪山的经费。整系列作品横跨亚、欧、非三洲,此展将作为作品第二部分、销售绘画的执行舞台。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讲》,录像,14分,彩色有声,可变尺寸,2018 ©石玩玩 《生意人》,布上丙烯,20x20cm,2018-2019 ©石玩玩 《乞力马扎罗的雪》,数字输出,70cmx52cm,2019 ©石玩玩 蔡国杰作品透过土地交易的观察与研究,利用地图上划分后产生的误差值“间性空间”来作为系列创作“半田计划”的发想。在巴黎的展览《家园》中,蔡国杰以法国社会目前的难民问题为此次作品的发展主轴。他邀请难民画出失去的家园地图,向难民购买其家园地界线所有权。透过买卖交易的手法,将无形的地界线概念具象化于作品之中,也将难民失去的家园领土透过土地交易的方式,巧妙地体现出来。 《家园》,2019 ©蔡国杰 《家园》,2019 ©蔡国杰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不约而同的讨论着艺术、权利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产生的迁徙现况。此双个展《历史常有惊人的像似之处》与《家园》,将透过艺术家的视角带来不同的观看方式与文化上的激荡,在欧洲艺术与商业的中心、法国巴黎,两位分别来自台北与苏州的艺术家,将透过作品进行一场文化对谈。 关于艺术家 石玩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2004年开始,陆续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成都A4艺术中心、台北OCAC、香港NIDO ASIA画廊、南京华茂一楼等艺术空间和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其作品也曾经受邀展出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长征空间、泰康空间、天安时间画廊、今日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证大艺术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 蔡国杰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受邀展出的美术馆空间及艺术机构有:里斯本东方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尔Merto美术馆、台北伊通公园、东京3331千代田艺术中心、香港NIDO ASIA画廊、佛罗伦萨Le Murate当代艺术中心、澳门大学N1馆、澳门东方基金会、澳门美高梅展艺空间。 关于学术主持 管怀宾,东京艺术大学博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艺术家、策展人。管怀宾是中国最重要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也是最早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造园美学带入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作品曾经展出于澳门艺术博物馆、横滨美术馆、上海双年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东京大学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 关于策展人 郑慈芳,艺术家、策展人。1987年出生于台湾台北,现生活创作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雕塑学士、法国凡尔赛学院学士,以及巴黎第八大学当代艺术与新媒体学、硕士。其作品受到巴瑟拉在《空间诗学》书中“居住在幸福里”概念启发,作品承载了关于幸福的再现与想象。其灵感常来自于生活中的片段,试图将艺术与日常生活做结合。 慈芳作品形式多元,擅长使用复合媒材与空间做结合,近期来作品以互动的游戏装置为主,讨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其观看的方式。 关于阿波罗计划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艺术家石玩玩和蔡国杰都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在一次闲聊中,两人提出是否可以尝试用一个类似这样的项目——一个在路上的项目来重新提倡“在路上”精神。石玩玩和蔡国杰尝试在全世界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以在地性创作的方式开启“阿波罗计划”,直到他们在月亮上完成一次“在地创作”。 关于AMAC Projects 空间 AMAC Projects 当代艺术空间是AMAC (Association Multiculturelle d'Art Contemporain)当代艺术协会下的独立艺术空间,位于巴黎市中心三区,临近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汇聚衆多画廊的玛黑区。协会致力于挖掘中国、法国以至国际的新锐艺术家,与不同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通过组织展览、对话、讨论,进行更丰富的艺术实践和为观衆带来更多的艺术体验。 展览信息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The parallels in history are often striking石玩玩个展(项目)Shi Wanwan Solo Exhibition家园Homeland蔡国杰项目个展(项目)Cai Guojie Solo Exhibition学术主持:管怀宾策展人:郑慈芳开幕:9月6日周五 19h展期:2019年9月6日至9月12日AMAC Projects10 Rue des Fontaines du...

媒介展演系(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学院的“超艺术”前沿。 系科简介: 媒介展演系,强调媒介观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注重对媒介叙事能力和空间叙事能力的持续训练与不断拓展,并在具有“工程”特征的大型集体项目创作实践中,创新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手段,更新展演艺术形态,开发空间叙事潜能与时间构造方式,力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展演领域的互动知识体系与本土表达系统。 育人目标: 媒介展演系长期致力于教学手段更新与教学方向拓展,紧密结合当代展演艺术领域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对创意策划人才的迫切需求,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媒体创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训练,着力培养具有超越式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媒介构作者”。 专业特色: 强调媒介融合与叙事建构。面向当代社会的整体艺术环境,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推动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 教研团队- 系主任:牟 森(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   师:崔鲁海、马原驰 教师研究方向- 牟森(叙事工程)、崔鲁海(创意编程及信息可视化、人工智能)、马原驰(叙事工程) 核心课程: 跨媒介巨构、叙事工程、跨媒体展演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A performance platform directed to exhibition culture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n intermedia public platform built upon experiential space, narrative environment andperformance media. A frontier of SIMA's "trans-art". Introduction of Departments-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pays significant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with a...

开放媒体系(Open Media Department/Open Media Lab)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学院的“后艺术”疆域。 科系简介: 开放媒体系,强调“未来导向,当下实验”的开放式创作,持续探索媒体、科技与艺术的前沿。开放媒体系以中国鲜活的媒体社会为语境,以后网络时代的数码亲密性为既定现实,以社交媒体时代的协作能量为动力,在培养多种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个人创想力;通过反思和改造现有媒介形态,创造新的媒介载体和媒体平台。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艺术的新定义,生产并扩散创意弥因,促成信息、理念、创作的广泛交织与延展。 育人目标: 开放媒体系,以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为目标,即培养具有前瞻视野、符合当代精神的贯通型创作人才。在教学中,主张批判性美学思维与前沿性高端技术并重,并将国内外重要的专业展演平台和艺术项目作为教学及其成果展示现场,为在校学生、青年艺术家、科技艺术跨界专业人才提供国际化的展示渠道和交流机会。 专业特色: 在国际化的高科技创作中,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当前的训练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手机艺术、未来书写、未来山水、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程序艺术、科幻艺术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 virREAL 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同时培养、训练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 教研团队 系主任:姚大钧(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师:王旖旎(助教),傅冬霆(助教) 教师研究方向 姚大钧(动态视觉、现场演出、声音艺术、科幻创作) 王旖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傅冬霆(虚拟现实、程序艺术、互动艺术) 核心课程: 动态视觉声音现场、VR虚拟现实、科幻创作 OPEN MEDIA DEPARTMENT Devoted to the open-source interactiv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Open Media Department is devoted to the developing of creative power within this omnimedia era. It expands SIMA's "post-art" area. Introduction of Department Open Media Department, with an emphasis on an openly...

实验艺术系(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观念更新驱动艺术实验,以艺术实验引导影像创作,着力打造跨媒体学院的“新艺术新影像”板块,构建“空间影像”创作体系。 系科简介: 实验艺术系,从视觉艺术教育和视觉训练出发,通过对影像艺术和空间叙事的综合开发,激发当代艺术语境下跨媒介创作的诸多潜能,并打通传统艺术与实验艺术之间的界限。注重身体基础艺术与物体基础艺术以及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等多重艺术形态的转化与互动,关注现场性、事件性与社会性,强调主动、自由且综合的艺术创作方式。 育人目标: 实验艺术系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造力与思维方法养成的综合训练,着力培养兼具感受力、创造力与美学能力的顺应当代艺术语境的创作型人才,以及适应社会相关领域需求的创意实践人才。 专业特色: 强化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实验性及前瞻性。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影像艺术的表现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课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落地能力,并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内化于教学过程中。 教研团队- 系主任:高世强(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  师:管怀宾(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南南、高芙雁、朱玺、吴穹、孙晓宇(外聘教师)、张立(外聘教师) 教师研究方向- 管怀宾(空间多媒体、装置艺术)、高世强(空间影像)、汤南南(总体艺术)、高芙雁(实验影像)、朱玺(装置艺术)、吴穹(空间影像)、孙晓宇(空间影像)、张立(空间影像) 核心课程: 实验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现场艺术,物质媒介与叙事基础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Grounded upon contemporary art system, with experiments fueled with concepts and art developed by media. A "neo-art" module of SIMA. Introduction of Departments-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purpose to educate and train with visual art. It aims to stimulate students'...

[vc_row css_animation=""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vc_column][vc_column_text]网络社会研究所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INS) 2015年,因应艺术教育的趋势,中国美术学院(CAA)下的跨媒体艺术学院(SIMA)重组为三个系五个研究所,朝跨领域与跨学科迈出。三个系以教学为基础,兼具新艺术(实验艺术系),跨艺术(媒介展览系)与后艺术(开放媒体系),五个研究所则以教授专业连动国内外学术研究创新思潮。网络社会研究乃由此新生,由国际教学队伍组成,目的是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社会互动和社会控制为思考背景,推动互联网环境、虚拟现实、网络生态、数字人文和数码客体,游戏科幻,未来媒体/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创作。 强调网络(network)而非网路(internet),是因为我们更关注与资讯技术连动之社会文化变革,通过掌握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和实质空间的互馈生产,探究因之重组的新社会关系,产业技术,情感认同与媒介表现。研究所采用项目驱动(project-based)学习方式,通过国际会议与工作坊,理论实验室弹性联合进行教学讨论,关注技术哲学,媒体理论,数位研究,网络社会学,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逐步形成“由未来想像推定今日实践”的关键议题,推进中国未来十年在信息文化与当代艺术、社会思潮、全球行动的研究高峰。 所  长:黄孙权(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员:许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士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In the year 2015, School of Inter- Media Art (SIMA)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CAA) reformed into three departments and five institutes. These three departments, based on teaching, include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