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管怀宾,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的作品总是扬溢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另类气质,他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 ;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 主要经历 主要个展 2008年 [过/园——管怀宾作品展],苏州本色美术馆,中国,苏州 2007年 [低空],井ART画廊 , 中国,上海 2004年 [诗人的回廊],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 ,日本,东京 2000年 [逍遥游],横浜美术馆,日本,横浜 1997年 [边缘航线],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 ,日本,琦玉 主要群展 2009年,[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2009],越后妻有,日本,新泻 ...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居住在杭州和北京。曾出版《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等艺术理论著作。2002年,由文化部选送参加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2009年,作为中国馆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10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特聘艺术家。 主要经历 个展(选): 2009年,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 2009年,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8年,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 2007年,时间的形状,前波画廊,纽约 2004年,社会肖像,四合院画廊,北京 1997年,逻辑:五个录像装置,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 群展(选):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威尼斯,意大利 2008年,证据的质疑,TBA艺术中心,维也纳 2007年,确有其事:中国当代艺术,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利物浦 2006年,热风变奏曲-第6届光州双年展,光州,韩国 2005 年,艺术马戏团:2005横滨三年展,横滨,日本 2004年,影像生存:第5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2年, 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 巴西 2001年,转译的行动:东亚的身体艺术世界文化宫,柏林 1993 年,后八九中国新艺术,香港汉雅轩,香港 研究领域 作为艺术家,研究领域涉及摄影的本体论研究、新媒体艺术的边缘化杂交倾向、大型现 场艺术的制作,关注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及其社会介入能量。2002年由文化 部选送参加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艺术家。2010 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特聘艺术家。 作为策展人,重点研究试验性策展和中国传统艺术家交流方式与现代展示文化的融合。 早期参加和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几次录像艺术展览,1996年编译《录像艺术文献》, 近年来更涉足互动多媒体艺术,是新媒体艺术在中国重要的艺术家和组织者。几年来集 中关注实验摄影和新媒体艺术的边缘化现象,特别是互动多媒体艺术中的戏剧化倾向。 2006曾参加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世界摄影论坛》。 曾参与策划《后感性》系列展览、《家:当代艺术提案》、《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 艺术三年展》等。曾短期执教于加州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学院策展专业、英国达丁顿艺术 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并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纽约大学艺术系、普利茅斯大学 艺术系、台北当代艺术馆等多处举办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策划的讲座。参与中国美 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的策展专业课程设计和策展专业的筹建及研究生教学工作。 2003年开始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之后,积极推进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模式的研 究,2005年3月在福冈亚洲艺术教育年会上作主题发言。2006年在延安当代艺术教 育研讨会上发表《实验艺术教育框架》论文,并发表于温哥华《Yishu》杂志。 理论研究方面,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九十年代中期发起了影响重大的“意义问题”讨论。目前致力于总体艺术基础理论的挖掘和论证,试图用中国传统哲学解释当代艺术,探讨当代艺术的本土化道路。特别是如何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应用于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教学实践。 《总体艺术概论》的写作已经完成,进入修订阶段。 出版物 《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 学科背景 1969年生于福建。 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 个人网站: http://www.qiuzhijie.com/....

耿建翌,1962年在河南郑州出生。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即今中国美术学院)。如今定居在杭州。1989年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展出,曾于纽约、温哥华、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外多个城市举办个展,并曾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光州双年展(韩国)、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事。多年来,耿建翌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包括激进的前卫艺术,油画,装置以及水墨),其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声音等多个领域,作品中尤为关注个人身份问题,即个人在集体中里所处的位置。 个人主要展览经历 个展 2008 过度, 耿建翌个展, 香格纳北京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261号 2006 开心池 - 耿建翌个展, 龙华路2577号36号楼,徐汇区,上海 2006 脱离文字进行阅读, 耿建翌纽约个展, 前波画廊, 纽约, 美国 2004 没用了, 耿建翌个展, 比翼艺术中心, 上海 2004 十年作品展, 香格纳画廊主空间,上海 2001 水印, 香格纳画廊主空间,上海 群展 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的中国新艺术, 特别文献展, 国家会议中心, 北京 2010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 2008...

  2010年9月12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于学院正门二楼中庭处举行了成立典礼,正式挂牌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实验艺术学院,由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亲自挂帅,著名策展人高士明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 典礼仪式于9月12日上午10:00正式开始,由王赞副院长主持典礼,许江院长及著名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杂志主编郑胜天先生,亲临典礼现场为新学院的成立致辞,并由钱晓芳书记为新学院授牌。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是年轻的影象艺术家中最受瞩目的一位。他的作品反映了新一代的年轻知识分子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与日益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妥协和困惑。例如影片“竹林七 贤”和“陌生天堂”构思巧妙,画面精美但同时由于叙事性的刻意削弱,影片非常深奥晦涩。它更象是艺术家借助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的一次次情绪、场景的自我表达。2004年杨福东入选“Hugo Boss当代艺术奖”,曾经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履历也帮助他进入到国际性收藏家们的视野。目前他生活、工作在上海。 个展: 2009年 雀村往东,MuHKA Media, Antwerp, 比利时 竹林七贤,亚洲协会,纽约,美国 2007年 断桥无雪-杨福东影像展, 香格纳H空间,上海 2006年 ANNETTE MESSAGER& 杨福东, MARIAN GOODMAN 画廊, 纽约, 美国 半马索 - 杨福东个展, 龙华路2577号,徐汇区,上海 断桥残雪-杨福东个展, Parasol Unit,伦敦,英国 2005年 杨福东, 凯斯泰勒当代美术馆, 都灵, 意大利 别担心, 明天会更好, 维也纳美术馆, 维也纳, 奥地利 杨福东, Marian Goodman 画廊,巴黎,法国 杨福东, Stedelijk 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

  李振鹏,196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副主任,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经历 1997年,油画作品《楼顶》参加“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年,书籍装帧作品《世纪传薪》、《学院金秋》参加“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0年,书籍装帧作品《林风眠之路》获“华东·上海2000书籍设计双年展”金奖。(上海) 2000年,举办李振鹏油画作品展。(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 2004年,数码摄影《墟》系列参加“迷宫——中国新媒体艺术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2009年,油画《青藤画魂》参加“历史的凝眸——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大展”。(杭州,浙江美术馆) 2010年,举办“四季——李振鹏油画展”(新加坡,The Volvo Art Loft, Volvo Showroom) 所获奖项 1992年,素描作品《男人体等身素描》参加“全国美术院校在校生优秀素描习作展”,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奖学金”。(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7年,油画作品《楼顶》参加“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获金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年,书籍装帧作品《世纪传薪》、《学院金秋》参加“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银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0年,书籍装帧作品《林风眠之路》获“华东·上海2000书籍设计双年展”金奖。(上海) 2001年,书籍《林风眠之路》获“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银奖。(北京,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获“第五届浙江出版系统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第十二届浙江树人出版奖”。(杭州) 2009年,油画《青藤画魂》参加“历史的凝眸——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大展”,获优秀奖。(杭州,浙江美术馆) 研究领域 从2002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罗得岛美术学院电影、动画与录像系(Department of Film/Animation/Video)开始,关注新媒体艺术研究,2003年参与策划出版系统介绍新媒体艺术的《新影像文库》丛书,2004年任新组建的新媒体艺术系副主任并担任动画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与新媒体动画教学创作。 学科背景 1969年,生于湖北武汉。 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城市生命馆 场馆主题:城市如同一个生命活体,城市生命健康需要人类共同善待和呵护 吉祥物:城市生命馆以“活力海宝”作为视觉形象 展馆面积:1.3万平方米

张辽源,1980年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1999-200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和新媒体系,2004年曾赴法国尼斯美术学院学习交流,毕业后任教于新媒体系和跨媒体学院至今。 “能看的方式和所见的形式”是他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并使用与此相关的媒介展开他的创作。 近几年,张辽源以“观看”为切入点,重新看待形式对观念世界的再输入作用,对形式进行拆解式的使用,把作品做为一种探测物,扔向心与物之间那些说不尽的关系之中。 作品曾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比翼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法国Le Fresnoy 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OCAT美术馆(深圳/上海)、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机构中展出。(更多信息:www.zhangliaoyuan.art) ...

吴珏辉,1980年出生于杭州。早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后来投身新媒体领域。2003年至2006年期间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主要经历 群展 2009年,“完美幻觉 – 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Moca,上海 / BUDA, 科特赖特,比利时 2008年,“合成时代: 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7年,“中国新方向”中国新媒体艺术展,Plug.in媒体艺术机构,巴塞尔,瑞士 2006年,“没事”当代艺术展,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杭州 2006年,“超设计”2006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 2004年,2004中国新媒体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承担项目 2010年,清华媒体实验室(TASML)试点项目—— “ENDLESS LOOP”神经工程媒体项目 2010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 2008年,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河流体”全景户外开幕特演 2007年,2007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式 发表论文 2008 实时抠像技术在舞台环境中的实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研究领域 创作维度触及互动装置、肢体语言、媒体剧场等范畴。近年来,着力探索艺术与科学、身体与媒体之间的潜在“接口”,与神经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图形图像等领域的研究机构展开密切合作。2010年,吴珏辉和邵鼎一起发起 “肉媒体”组织──一个基于杭州的开放性媒体组织。 “肉媒体”关注于通过设定开放式游戏规则来架设作品的“情感接口”,及其由“干”到“湿”、由开关式逻辑到模糊控制 (Fuzzy Control)的自我更新。 学科背景 吴珏辉 1980年3月16日出生于杭州 籍贯:汉 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新媒体艺术专业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