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杭州·影像志 别传 | 杭州2021 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2021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0日—11月28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特别说明  疫情期间 展览只对校内人士开放 2021年杭州·影像志 别传|杭州展览现场 摄影 谌文君 社会基础(影像志)为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媒介基础课程。媒介展演课程体系的对象是空间和时间,对应着展开和演化,课程分别为存在志和编年史。Topology和Chronicle。社会基础(影像志)为存在志课程序列之一。拓扑是研究封闭性和位置的模式,中心任务是研究拓扑性质中的不变性。存在志借用拓扑的方法,用地质的概念来面对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 比如课程案例中,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和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作为纪实摄影,呈现的都是剧烈社会变量中的不变量。像社会和种族的化石一样。 作为存在志的长期项目,社会基础(影像志)的企图心是,通过逐年的捕捉和抓取,记录即时的国土东南线,列岛上的地貌和人脸。通过“生活或生存、工作或劳动、家庭或种族”的结构,展开列岛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媒介经验不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通过穷尽和试错,将“过去”的累积,转换为“现在”的应用,以应对“未来”的可能。对象世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毫无畏惧的成为自己”,这是一种终生进程。 社会基础(影像志)课程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 2020年列岛·影像志 诗篇|嵊泗2017级 媒介展演系 曾雯洁摄 媒介展演系及其核心课程的英文都是Scenography。“透视”和“造景”。“看见”和“呈现看见”。“看见”和“呈现”什么?为什么“看见”和“呈现”?怎么“看见”和“呈现”?培养学生的脑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首要问题是“目光”。所谓目光所及,所谓极目远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目光决定命名,命名决定主题,主题决定结构。 目光一目标一目的,称之为“目力”。所谓看见,是两件事。观看和见识。观看是很难的,需要目光。需要目力。所谓见多识广。所谓通识。识是识别、识破。别是分类。分门别类。破是命名,所谓破题。所谓题目。又回到目。 2019年列岛·影像志 初章|石浦2017级 媒介展演系 汤紫娟摄 今年是特邀朱朝晖老师指导社会实践纪实摄影课程的第三年。三年前,我们本着将社会实践课程主题化、持续化的宗旨,开启了列岛·影像志序列。通过对象世界和媒介经验,收获社会认知。 初章·石浦2019、诗篇·嵊泗2020。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我们不能离开学校所在地,所以今年是别传·杭州2021。 2021年杭州·影像志 别传|杭州2019级 媒介展演系 金怡然摄 ——  课程沿革  往届社会基础(影像志)课程 2019年 列岛·影像志  IMAGE: A GRAIN OF THE ISLANDS 初章|石浦 “通往梦幻之地的钥匙”引自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对象世界是梦幻之地。媒介经验是通往的手段。社会认知是钥匙。 ——牟森 展览结构 生活或生存 工作或劳动 家庭或种族 2020年 列岛·影像志  IMAGE: A GRAIN OF THE ISLANDS 诗篇|嵊泗 去年提到,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社会认知。今年,关于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 ——牟森 展览结构 生活志 劳动志 诗歌志 存在志 2021年 杭州·影像志  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别传|杭州 影像志的媒介手段是纪实摄影。通过拍摄对象世界杭州,呈现杭州给观众这个对象世界。媒介何为?媒介的用途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今次社会实践课程,我们没有简单复制前两次的过程,而是试图每次都能更进一步,放宽媒介的视野,拓展媒介的用途。 ——牟森 展览结构 赞歌 颂歌 挽歌 ——  课程说明  文 朱朝晖 目标 学——以纪实摄影作为创作工具, 初步掌握影像语言。 教——初步构建一套原创且完整的 纪实摄影基础训练模板。 要求 可操作,可展示,可持续。 模块化。 兼具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受众设定 有摄影经历,零摄影基础。 方式 学习与实践结合,以实战代练习。 全流程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方法 讲座-示范-讨论-点评-演示-参考书-看片会 全流程 策划-拍摄-编辑-制作-展览 讲座(基础) 第一讲——向大师学习 第二讲——拍摄 第三讲——图片编辑 第四讲——后期制作 研讨(进阶) 纪实与真实 观看与透视 进化与革命 示范 (1)拍摄 (2)编辑 (3)PS (4)工作流 解构 纪实摄影技术分析(学生) 报道摄影数据统计(助教) 讲解重点 拍摄方案 摄影误区 图片编辑思路 后期PS要诀 学习与致敬 麦克·山下 布列松 桑德 尤金·史密斯 萨尔加多 阿拉·古勒 安妮·莱布维茨 贝歇夫妇 杉本博司 薇薇安·迈尔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生活》杂志 马格南图片社 案例分析 读 锦绣 中原·百姓 北京·继续 匹兹堡计划 尤金·史密斯:匹兹堡计划 拍摄目录 (1)人物肖像(单人-多人);身份/关系 - 性格/表情 (2)劳动:工业-农业-渔业-商业-手工业 (3)生活:婚丧-祭祀-宗教-集会-市场-文化-娱乐 (4)场景肖像:建筑-工业-村落-交通-废墟 (5)街拍:市民-老人-儿童-病残-边缘人 (6)自定主题 作业要求 鼓励自定主题 尊重个人风格 必须独立完成 器材 不限 预习书目 大卫·赫恩《摄影师手册》 斯科特·凯尔比《Photoshop摄影师摄影后期处理技法》 看片会 《BBC摄影演义》 《寻找薇薇安·迈尔》 《地球之盐》 —— 优秀作品点评 《网易程序员》组照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照琳 作品点评: 程序员似乎天生自带标签,例如“996”、“社畜”、“理科男”,但是作为一个个鲜活具象的生命个体,又似乎总是面目不清。那么,就接近到极致吧,就清晰到毛孔吧。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已经由乔布斯总结了:“程序不是年轻的专利,但是,他们属于年轻。”在完成这组作品之前,张照琳的拍摄经历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对于纪实摄影师并不完全适用,付出努力甚至生命亦有可能一无所获,但张照琳这次成功了。 ——朱朝晖 《新娘》组照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李思玥 作品点评: 时时处处都有新娘,而西湖边的新娘就是有点不同。这种不同,是西湖气场与新娘气质的化学反应,微妙且随风而逝。李思玥的视线始终不离新娘,但眼睛的余光又不断拓展取景框的边界,这使作品的主角既是新娘,又不只是新娘。这组作品不是同一天完成的,但都在同一地点,这意味着等待。等待是摄影师的优秀品质,一个相关例子是关于一棵树的——凭借一棵树表达自然的四季和人生的四季,那组作品获得了荷赛奖,那棵树也在西湖边。 ——朱朝晖 《网红》组照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欧阳铭珺 作品点评: 欧阳铭珺的影像风格自始至终都相当明确。在她的作品中,现实与魔幻合二为一,无分彼此。这不仅需要拍摄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还需要具备对身处时代的敏锐观察。相对而言,纪实摄影拍摄战火与苦难更容易获得掌声,而拍摄日常世界,反而没那么容易。但日常才是生活的主体。拍摄者聪明地选择了一个绝佳切入点,既紧扣主题,又有足够丰富有趣的素材随时随机发生。一个好方案意味着事半功倍,这组作品就是典型例子。 ——朱朝晖 —— 作品赏析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作品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陈盈池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邓闻喜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管子抒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贾沐晴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蒋子涵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刘睿文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史欣茹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崔乐吟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子炫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李文豪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何元元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庞佳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崔婕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朱棣铭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吕浩连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裔疏桐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雨荷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蓝小语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李一骁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陈枳彤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林辰宸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朱屹立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照琳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王睿佳 2019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三作品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周逸伦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蒋欣怡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陈心尧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张书燕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金怡然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周思扬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李怡弦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陈水滴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唐校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马凌峰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倪子易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陈梦霏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柏心如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袁梦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李迈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韩佳玥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周律吕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张雅林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孙梓怡 2019级视觉中国研究院 研究生 △ 2019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王若兰 ——  展览信息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谌文君 樊纪雯 李琰 赵炟 摄影导师 朱朝晖 策展人 朱朝晖  谌文君 策展团队 谌文君  樊纪雯 刘奕希 梅悦子 展览统筹 刘奕希 布展团队 谌文君 刘奕希 樊纪雯朱屹立 李思玥 张子炫 张照琳 朱棣铭 贾沐晴 李一骁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管怀宾 夏商周...

时间:北京时间 2021年11月27日 周六 9:30-12:30报告评论人:刘怿斯, 刘果, 高重建, Cameron Hejazi, Jon Ippolito,周蓬岸, SparkLink研发小组线下会场: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568号19号楼(地铁宁国路站附近) 请持0.1COOP入场Zoom:878 3890 7288(限500人) Bilibili直播|http://live.bilibili.com/1802589youtube直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rQBubKCnSGWUVxf1rVmYADecentraland 直播| https://beibei.city原初构想 | https://codimd.caa-ins.org/vBffn26KT8KRWHrOGrJ9XASparkLink网站|https://sparklink.ioGithub| https://github.com/SparkNFT Spark意为星火,Link意为联结。这是由网络社会研究所联合 Mask Network 发起的NFT出版分享项目,为发行人、创作者及其读者建立新而有效率的传播方式。 当今,知识的公共传播面临着代理化或盗版化,前者使知识传播低效而利益集中,读者付出无法合理的回馈创作者;后者的"自由"与"公共"乃使创作者与出版商无法获得等值的回报。总之,传统的出版系统在政治风险与利润驱动之下,无论是否出于良善的动机都有了异化的结果。 人们总是通过公共性来建立自己与社会的认同关系,互联网却意外地令人们彼此疏远。Web 2.0 中心化技术在成功代理並垄断了公共知识发行、将用户的个人隐私、应得利益,数据所有权成为自身的生产资料。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成为平台资本主义的数据劳工;知识与艺术传播的主角 ─ 创作者和读者不再是密友,而是效力于中心化出版系统的工友,也是互相倾轧彼此生存空间的对手。盗版内容或许是读者的檄文,却伤害着原创者的既得利益;商业软文或许是作者的自救,却侵占了优质内容的展示空间;高额出版费用和严苛的出版审查或许是发行人们不得已的绥靖政策,固然预防了亏损,却也断送了大量优质内容面世的机会。若创作者,读者和真正有志于公共知识发行者不能另起炉灶,创立共生而非竞争关系,那么,旧生态内任意某一方的变革都仅仅是将原本落在自己头上的债务移交他人,不过拆东墙补西墙而已。 SparkLink是一个利益共享的NFT发行分享项目,希望公共领域的知识发行转化为自下而上且能共享利益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内容创作者与读者共同担任起公共领域的发行者,将自己认同的内容分享和推至公共空间,从而使所有人都获利。 没有比分享的行动来作为公共领域发行者更为简洁明白的志业了。简单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发行(铸造)自己的作品NFT,加密或不加密,收费多少或免费,以何种货币,以何种版税,发行几版,让读者自行选择购买,而以类似的方式传播下去,这是一个通用性公开许可证(GPL)扩充版,一个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激励版。 下图可以清楚解释其设计结构,完整的SparkLink说明可见 https://docs.sparklink.io/ 评述嘉宾 此场议题讨论,我们邀请了以下几位评述嘉宾用自己的项目和研究成果回应SparkLink的实践,深入讨论NFT、数位内容、储存、版权等议题。 Cameron Hejazi(Cent 创始人) Cameron Hejazi:Cent Cameron Hejazi:Cent CEO,是一名技术专家,自2013年以来一直从事创作者经济工作。最初,他专注于广告模式,与广告交易所和机构合作,帮助数字创作者最大化广告收入。当以太坊出现时,他看到了替代商业模式的潜力,并从那时起一直在尝试这些模式。Cent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创作者网络,允许用户为好的帖子和评论互相提供加密货币奖励。在2020年底,Cent的小型旧金山团队创建了Valuables,这是一个用于推文的NFT市场,到了3月,推特首席执行官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通过Cent的Valuables应用程序铸造了Twitter的第一条推文,以相当于290万美金出售而成名。 刘果 Guo Liu(Matters Lab技术长,travelogger的主创) 刘果:构建协作的所有权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ve Ownership 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支持互联网本身的开源软件,过去,互联网已经创造了经由协作生产出的公共内容。它们中也不乏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信息,这些内容为大型科技公司创造收入,却鲜少回馈信息本身的贡献者。在Web3.0时代,所有权是由智能合约定义的,是可编程的。这就允许我们为协作而成的公共内容去设计和构建新型的所有权,也提供了一个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激励的机会。 高重建Kin Ko(LikeCoin创始人) 高重建:ISCN地球人。LikeCoin、#decentralizehk 发起人,Creative Commons 成员。创业者。信仰民主自由、开放多元,左而不胶;人文为体,科技为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副修社会学、政治及行政;咨询科技管理硕士。于民间学院任教「区块链社会学,财务自由篇」。著有《区块链社会学:金钱、媒体与民主的再想像》,文章每周五发表于 #decentralizehk 周报,转载于立场新闻、Matters 等公民媒体,并全数收录于 ckxpress.com。沒有固定手机号码,但一封电邮就能轻松联系上—— kin@ckxpress.com) Jon Ippolito(缅因大学 教授)Jon Ippolito:加密保存与安迪.沃霍尔的幽灵...

👬👬👬 时间:2021年11月28日 14:30-17:30  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568号19号楼(地铁宁国路附近),请持0.1COOP入场 当时间被遗忘镌刻,当空间成为标签,当中心的界限变得模糊,当技术化带来的便捷被重新衡量,精准化环境里,我们遗忘了“附近”,甚至遗忘了人性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弱链接被削弱,缓冲地带的丧失,“附近”的消失也许很难阻挡,但我们可以期待“希望的技术”,以重构即刻互惠的“附近”,创造于此时此刻充满关怀的场域。 市集,就像闪烁的星丛,有它在,无聊就有处可解,生活才更像生活。作为生活的延伸,这里不止于物品交易,更有热气腾腾的灵魂,新鲜动人的创意,它慢慢生长,看似野蛮粗糙,但充满澎湃生机。邀请你光临COOP市集,来一场平淡生活的叛逃。这里是你的生活游戏里等待开启的新地点,需要你手中的COOP通证才能解开。 印刷工作室 如果没有给钱币赋予“特权”,它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印刷物。从马克思到加密货币,如何一步步地给货币“祛魅”?也许可以先从动手开始,试试这些那些不同的印刷方式,从此认识钱币。钱不是王八蛋,钱是一张纸。 此次coop市集,苔阶工作室的小伙伴将为大家带来木刻版画和丝网版画两种印刷方式的简短课程,届时也开放手工体验环节。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木刻版画和丝网印刷,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板子就是那块板子,印在什么上面,它就是什么。印刷体验环节免费参与,请大家为心爱之物亲手印上一个“记号”吧。你可以根据要印刷物品的珍贵程度为我们捐款,也许谁都离不开的电脑才值得1coop的捐款,一个发黄的笔记本有100coop呢?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物品定义价值,谁说路上捡到的一片树叶就不珍贵呢。 美食工作坊 在现场,你可以品尝非遗传承千年古方——御汤记胡辣汤。少林寺的醒酒汤,武当山的消食茶,被整合成一碗御汤,起名曰"延年益寿汤"。喝完以后,身上暖和,身轻如燕。可以品尝到正宗台式海霸王烤香肠,滋滋肉香,Q弹可口。还有主办方提供的咖啡甜点酒水小食,品种繁多,任君选择,待您品鉴。 接触即兴实验:元身体漫游 “到底人为什么聚集起来?不晓得,就继续往下走吧。”我们面向屏幕与信号网络却无法真正温热拥抱、四目相视。接触即兴实验·元身体漫游 Making of Your Metabody 将于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coop市集进行,邀请大家前来相聚、共享呼吸。 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对自我身体的感知,将我们的身体割裂并外化。VR设备等技术还未能普及,元宇宙的身体是一具面数有限的躯体空壳;去中心化加密交易将身体与身份转化为哈希随机生成的字符串,茫茫网络之链,没有一副可见面孔。加密若是消极的平等,我们应面对彼此、承认差异,在对话中关心自我并彼此关心。在接触即兴(Contact improvisation)中,我们将感知相互关系,在相互依存的状态中生发共同的自由(Paxton 1973),从而时刻互惠、合作生活。 接触即兴(Contact improvisation):以无目的、无预判的接触与觉察,重新发现与组织身体,打破社会化身体的中心化与等级制,避免成为表演对象和媒介符号。在平等自主的身体交谈中,召唤本真生命能量,积极创造并自我赋权。 温馨提示:使用COOP可购买年会相关物料——拥抱怪兽t恤与COOP徽章哦! 除消费以外,COOP市集也欢迎你携一切亲爱的来交换! 无论是家里种的青菜、小盆栽、作品、软体、硬盘、黑胶或卡带…为你唱歌、为你画画,还是一张插画、一篇文章、一首短诗、一段朗诵、一场约会;又或是是二手书、古著交换、寻求导师咨询时间、语言交换、猫奴经验交换、修电脑、补英文,上一堂文化理论课、一堂区块链即席演讲,一场“去中心”还是“去关心”的辩论…… 让我们一起将COOP折算为每个人的每一种价值。 万事俱备,期待你的如期而至。 ...

👽👽👽 北京时间 2021年11月27日19:00-20:00 现场即兴电音演出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568号 19号楼(地铁宁国路站附近)请持0.1COOP入场 阵容:Tooto 不知福 20:00-?相遇宙(Meetverse)派对地址:beibei.city(派对位于北碚民生公司商船,请着Metamask出席并热切与人碰撞) 阵容:Liquid Farmer  Cephalosis  於阗  高嘉丰  Starstar星之星  Neptunian Maximalism 派对介绍 作为Archverse北碚项目的子计划,相遇宙(Meetverse Party)是一个发生在Decentraland龙城区域(Dragon City)的虚拟实境音乐派对。 Meetverse Party举办地点:民生公司商船 区别于常规的“线上演出”,Meetverse Party有着更开放的发声机制——它承袭千禧年野长城锐舞派对的动物狂喜,也不拒斥其他的音乐类型参与其中重述自身。而倘若我们潜意识中认定在一个新生技术中出现的声音就理应隶属于一个“更有科技感的”风格,那么我们就进了技术的圈套了。 我们要如何反间这个虚拟空间?仅仅多一些音乐风格必然是不够的,更迫切在于,在此虚拟实境派对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彼此碰撞等交互方式发出随机的声音,这些舞台下的声音碎片与舞台上的音乐表演同时进行,并被这个“宇宙”内的一台“总体收音机”一并收录——人人参与构建“声境”,于是舞台所带来的发声权力中心化有望被熔解,这一“声境”与液态化的历史讯息和瞬息万变的新生技术平台,一同铸成了Meetverse看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望远镜——哪怕我们的看正在因部分人的投机而变成一个绝望的动作。 此时插入两段印文:“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本雅明);“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作报复。”(穆旦)——相遇宙的相遇,就是绝望与希望的相遇,而相遇是一个永远都“正在发生”的动作。 本次相遇宙(Meetverse)派对邀请了六位音乐人,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昆明的冷潮和电子乐二人组Cephalosis和其成员JH的单人计划Starstar星之星、来自比利时的大编制乐队海王星极繁主义(Neptunian Maximalism)、来自中国上海的实验音乐人於闐和后网络流行乐(post-internet pop)制作人/歌手高嘉丰,以及来自日本现居浙江省的DJ和实验电子音乐人Liquid Farmer。 音乐人介绍及时间安排 Neptunian Maximalism,又名NNMM,比利时实验噪音/厄运/嗡鸣/迷幻/融合爵士乐队,其2020年的首张专辑《Éons》登上多家媒体的年度榜单。他们称自己为一个由多个“魔法神秘主义的文化工程师”(Genesis P-Oridge语)组成的社群。这个项目由Guillaume Cazalet(CZLT;SOL KIA;ZAÄAR)和资深萨克斯演奏家Jean Jacques Duerinckx(ZAÄAR;Ze Zorgs)于2018年在布鲁塞尔发起,两位鼓手为Sebastien Schmit(K-Branding)和Pierre Arese(AKSU) Starstar星之星,昆明卧室电子音乐人 早在两人乐队Cephalosis成立前,JH就在虾米音乐注册了个人页面,成为了字面意义上的“卧室音乐人”,几乎以每月一曲的速度上传原创音乐,这些基于本能的创作无不例外地以触手可得的软音源、粗糙的制作来呈现。DIY精神下是不断地怀疑却又保持较高的自我认可,不受各音乐流派束缚,从起初可爱且忧郁的Lofi pop,到现在的具有实验色彩的electronic pop music,不同时期的歌单塑造了她不一样的音乐气质,但那些有才华的女性音乐人总能影响并激励她。2021年JH改名Starstar星之星。 Liquid Farmer,日本电子音乐人,现居浙江松阳2020年他搬到浙江丽水松阳继续做农耕生活,制作迪吉里杜和演奏音乐。农耕生活影响他的音乐的创造性。他的现场电子音乐的风格包括phy flow, down tempo, deep trance, ambient, progressive 等等,在他的电子音乐中,他会使用迪吉里杜,尺八,口弦等世界民族乐器加入演奏。 高嘉丰 (a.k.a. jiafeng) 来自上海的后网络流行乐(post-internet pop)制作人/歌手未来流行乐、地下俱乐部和网络社交日常,这些都是音乐人/艺术家高嘉丰身上最有辨识度的主题。身兼制作人和歌手,高嘉丰以前卫的听感和戏谑的方式持续创造着个人风格鲜明的中文流行乐,也作为东亚声音的重要一员活跃在国际先锋流行乐界。他曾与大张伟、张蔷、AKINI JING等中国知名流行明星合作,并与Catnapp、Bloodz Boi、felicita、Galen Tipton、Recovery...

“ 涌 地 云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艺术延展实验课程汇报展 自由艺术工作室混合现实课程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2日—2021年11月28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号楼2楼展厅  学术主持  吴美纯    高芙雁    范厉  策展小组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生活延展实验组 李炳磊 王嘉琪 周玟 徐如雪 王若涵 邝嘉兴 王子昕 郭子涵 黄曦嘉 陈婉怡 张诗涵 潘紫玥 冯宇星 张莹梓 姬然 滕丽竹 张元贞 张驰 王漪琪 段思辰 蒋一凡 练裕华 庄舜博 江俊霖 白妍钰 朱安可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混合现实组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周敏  马向原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 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艺术延展实验课程 【教学目标】 绘录的力量&创作的初心——对观察与创作的原初性研究 艺术的生命&生命的艺术——对艺术社会性的创造性实践与创作主体的分析 【教学大纲】 艺术社区实验课程是逐步完善的长期性、区域性的教学实践实验课程。它关注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延展与互滲,以及它所展开的思维厚度。面对他者——无论是人,物,事件,疑难与惯性等等,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些路径和经验,它自我传达,自我阐述,自我纠正,并延续自己与他者的对话。在跨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期待以艺术的视角采集生活的维度,集中地、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观察、感知、思考与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在时空理解、主客理解、艺术与生活互渗层面的认知能力与表述能力。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考察地集中在杭州南山路往南的南宋临安城区与以北的西湖区域,即以南山路为界南北方向的江湖山城。于古宋临安城区,关注古城区的历史脉络传承与隐秘通达的念念生活;于西湖,感知江南超时空的物质形态遗存和人文样态。我们期望通过不同点的行走探访,体悟杭州两个不同区域构造内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痕,感知杭州的古和活着的城。在艺术创作与区域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探讨艺术生发的各种可能性,在古今江南现场呈现“实验”的氛围,尝试多媒介手段的创造性运用与融合。 【教学方式】 教学上采用“连线方式”: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方式,选择必选与自选的“点”,以对话与讲座、实地考察、创作指导、展示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各自在完成任务和作业的前提下,可内部自行“连线”自选或筛选成组,组与组间可互相交叉、包含、融合等,自主链接,可逆、可重复、可多点联动等。 自由艺术工作室混合现实课程 【教学目标】 区域的人世化&区域的知觉力——如何在不移动前提下构建新的生活层级 意象的时间流&冲突与绵延——如何在现实情境中塑造特定时空感 【教学大纲】 当代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更多取决于创作者自身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区域性是文化艺术多样性的根基。学习打破已有的对区域构造的固化认知,了解可感区域在实存、 认知和想象空间层面更为丰富的构造性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发觉区域文化生活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面对限制的延续与突破问题。其次关注网络时代语境之下,虚拟世界与实存空间的感知体验与交互渗透, 理解跨媒体艺术在感知系统中的能量和地方发展中的文化格局意识,力求建构一种开放的艺术体系与本土表达系统。 【教学内容】 此次教学现场行走在杭州南宋古城和西湖之间,流动在真实的历史与当下生活之中。  当我们把杭州南宋古城与西湖这两个区域视为整体,其时空上的多元叠秩,在个体的经验与感知中,在艺术创作与区域生活之间寻绎出⼀些重要的关联。古城生活的自然面貌、文化生存的原生性、微观现实的物质想象,以多情绪、多节奏的独立集合方式,发生在此刻艺术现场。我们强调以“生长性”为核心的艺术链接与融合,无论是哪个层面都不是简单的合并和利用,而是化学反应。二则在于自我修正所需的生化性土壤的自我更新。 ...

“ 山 灵 ” 杭州文化研究与社会调查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11.22——2021.11.28   开幕时间: 2021.11.22 13:00   展览地址: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三号楼二楼展厅   指导教师: 宋振、汤南南   策 展 人:     林千堡、钱欣怡、郁梓汝   参展艺术家: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二年级山中问答小组   展览统筹: 徐诺、马星雨 —— 课程内容 一、课程大纲:引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建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引导学生从视觉文化生产的角度理解视觉艺术,而不是停留在个性、创造力、形式与内容这类传统美学争论。要求学生在该过程中跨越学科的限制, 熟悉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使他们对于任何对象能够深入分析其背景和理论意义,在广阔的文化框架中定位研究和表现对象。培养搜集、处理和组织材料以形成文化产品的能力。培养筹划和管理,实施和操作一个完整项目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考察重点:2021 年度文化研究与社会调查课程,我们试图带着学生们回到杭州的山水之间,引领同学们重新展开杭州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那一瞬间。因此本次下乡的师生群体将细致地察访杭州的名山洞府。我们会将杭州著名与非著名的山洞作为山、水、诗意的考察中心,同时也会将山洞中的人文景观与地理奇观作为学生观察力、文化批判力及反思能力的训练现场,我们将对杭州南、北高峰沿线的山洞进行系统地实地考察和符号学分析,明确其视觉文化意义上的时空结构,挖掘山洞的设置背后的意识形态假设,探讨山洞从文人的世界观到当代旅游、休闲文化需求之间的渐进发展。并在返回跨媒体艺术学院后完成一个实验性的主题展览。 三、考察范围:杭州名山洞府中的摩崖及造像。文化史中的洞穴隐喻。地理坐标中的山洞奇观。 图/秦晨茹 —— 前言 《山灵》 本次展览主题为山灵,意为山石灵韵的重新发现与再造。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将观者的目光投向古老的山洞,带着观者探寻古老神秘的壁画和庄严肃穆的摩崖,体会自然的倾诉,并重塑人对天地的敬畏。 在我们实地考察的杭州四大洞穴区中,我们研究了山洞的成因、造型、造像和传奇,我们在各类山洞中时而匍匐、时而攀爬,行进至山洞深处时,我们体悟到现代社会鲜有的纯粹的黑暗和静谧,在这些山洞的神话传说中,我们似乎可以接收到古人传递出的关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死亡的讯息,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山与洞之间的过去和未来,这更促使我们为此创想未来山洞的形态,思考山洞对于人类的意义。基于此,我们26位创作者将各自的思考与现实的山洞相结合,创作出了26套装置作品和图片,并希望以此分享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创。   策展人/钱欣怡 图/杨书妤 《洞见》 本次下乡我们围绕杭州西湖的名山山洞展开调研。西湖周边大大小小的山峰中有近40多个天然山洞,在历时三周的社会调查中,我们随山而行,洞幽察微,我们从各个感官维度体会山之灵韵,俯察洞中万物。我们仔细地研究山洞中遗留下的各个朝代的造像,壁画,文字,同时也充分地感知着每一粒矿物的变迁,每一滴水的流向,或是每一个小生命的生灭,这一切都通过鲜活的感观传导至我们每一个人的末梢神经,由此我们萌生出了以山灵作为创作主题的想法。 千百年前人们从大山中走出来,开创出今天的盛世繁华,今天我们重新回到深山,探索山洞的奥秘,同时领悟山灵的智慧,我们试图将这种现实的经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资源,我们以现实山洞为原型,来创作一种未来的山洞,在我们的洞内将会给观者呈现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 策展人/郁梓汝 图/蔡曼婷 《洞穴艺术》 本次下乡以"山中问答"为主题,我们将文化考察的视角聚焦于杭州西湖周边的山洞,我们以调查者、设计师、工匠、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深入考察山洞中的造像、壁画和摩崖,并以3D软件模拟每个山洞的洞窟,同时也进行了切片观察和文化研究,我们还将每个洞穴的在地文化记录与西湖的历史、艺术、文化进行比对,在其中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故事和地理坐标,围绕着这次山洞的调查和发现,我们尝试着以未来的一名工匠、信徒、科学家、艺术家等多种角色,制作出了每个角色心目中的理想山洞。于是,我们便形成了这个《山灵》的展览。 策展人/林千堡 图/张怡雯 图/杨书妤 图/江懿轩 参展艺术家   蔡曼婷、邓小萌、江懿轩、李想、林千堡、马星雨、秦晨茹、钱欣怡、苏睿、唐舒杨、翁喆颍 、吴沉染、薛紫薇、徐诺、徐良康、叶御风、郁梓汝、杨书妤、朱润、曾吴秋子、郑伊洁、张怡雯、张诗雯、王喆凯 、梁景荃、王磊  指导教师:宋振、汤南南  展览统筹:徐诺、马星雨  视觉设计:翁喆颍 、苏睿  展厅导览:张怡雯、张诗雯、王喆凯 、梁景荃  展览搭建:王磊、江懿轩  媒体:叶御风 ...

“哪儿那儿” 开幕时间 2021年11月20日13:00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0日13:00—18:00 展览集合点 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与四宜路交叉口(8号画廊) 关于展览 南宋定都杭州,带来了汴梁的语⾳特点。杭州方言中“儿”化音多这一特点,彰显了展览独特的地域性。“哪儿”一词,不只有问路之意,也是在提示在这个场域里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由此能提出和引发更多的问题和思考。“那儿”通向的也不再只是具体的点和作品,它与历史相通、与地点地貌相通,也与个⼈内心相通。人为构造出来的艺术现场与地域原本固有的气息相交融,用艺术作品中的“那儿”来对话现实空间中的“哪儿”。“那儿”没有特定的目的地,看似自由,却又是有限制的自由。      — 叶菲 区域感知就像一个对于众多创作者相同的创作催化剂。我们在区域中行走,以现实之中的五感去感受区域不同的时空的叠加态。而课程最后,展览的现在,我们将用不同的方式把作品与现实进行混合。  — 黄瀚哲 流动的展示方式将我们带回到艺术家的创作起点,单向的观看路线串联了古今杭城不同时空的形态,在行走过程中感受作品多重的输出层面。而限时的展览更像一场被激活的现实剧场,观看真人表演的同时,自己也参与其中。   — 徐旻乐 在本次“行走”过程中,我们与十几位艺术家在西湖与吴山两个区域中走街串巷,与居民交谈,在山中漫游,游弋在这个区域文化的时空叠秩之中,穿越遗失千年的南宋古城,感受今日杭州老城市井百态。又以每个个体在此引发思绪介入此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条“路径”的探索,触发一场直击社会现场的艺术洗礼。  — 诸诗荟 学术主持 吴美纯   范厉 策展人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纪录片制作 徐健   赵翔风   诸诗荟    参展艺术家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马向原  周敏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集合地点定位 集合地点定位 ...

多棱·互观 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开幕时间   2021年11⽉19⽇(周五)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0日至2022年2⽉6⽇ 展览地点  澳⻔特别行政区⼤堂区新口岸冼星海⼤⻢路澳⻔⽂化中心  澳门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  管怀宾、吴方洲 统筹   梁惠萍、宋振熙 策展助理  陈南汐、温梦晗 —— 高世强,《山水:唐诗辞典》,31分13秒,影像,2020年 重新发明日常 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写作决不是文学本身的事情,而是表述行为与欲望连成了一个超越法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整体。然而,表述行为本身又是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 —吉尔‧德勒兹 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澳门艺术博物馆合作策划的第一个展览,题为“显微境‧观”。那个展览试图唤起一种对个体意识形态建构的批判,一种与表象政治、身份政治全然不同的微观政治学,一种总体叙事幻灭后的微小乌托邦(minimal-utopia)。 十六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佔领与社会运动,经历了数字经济与科技金融的大爆发,经历了从社交媒体到元宇宙的迭代,更经历了一场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疫症。这一切,不但改变了我们对人际交往、社会伦理以及公平正义的看法,改变了人们对生产和消费的理解,更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与精神的理解、对生与死的体认以及对未来的想像。我们意识到,这些改变很可能是一场持久而深刻的变革的开始。不远的未来,似乎已初露端倪。如果说在文化创造的意义上,“二十世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个时刻,那么“二十一世纪”的精神奠基,可能就始于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十六年过去了,现实加速迭代,历史激进前行,艺术的发展却瞠乎其后。今日的蔚为大观或名存实亡,全球艺术界的巨大惯性和乏善可陈,创造与行动的利比多经济已是勉为其难,而我们对于艺术的信念已然改变。跳出“狭隘”的艺术世界,通过姑且名之为“艺术”的实践,我们是否可以开展出一种文化斗争与精神生产的新方式? 或许,我们的艺术家们可以不再纠缠于画廊、美术馆、双年展、博览会的老游戏,不必在乎那一场场“茶壶裡的风暴”,转而更加直接地抵抗消费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更加清醒地拆解数字资本主义琐碎却抽象的宰制,更加勇敢地面对“技术-信息-资本-权力”的总体治理。这就需要我们去重新连接、重新凝聚、重新创造出我们的共同性(the common)而非公共性(the public)。这要求我们重新发明日常——在今天,日常生活就是最前线。 重新发明日常,不只需要勇气与精神动力——如同六十多年前列斐伏尔在其《革命浪漫主义》中谈到的那种浪漫的游击精神,更需要创造力,需要我们在这个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重新构架的日常生活现场,发明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路径,藉以开啓一种朝向未知和无名的一往无前的探索。这种探索可以把日常创造为节日。那将是一种创造性的差异化力量,一种使文化价值反转、使感受力蔓生的潜在能量。这种潜在的能量将自下而上地改变日常生活的内部结构。 艺术的彼岸是真正的、不可企及的生活,而它的此岸则是日常。在心灵和形式的艺术的结合中,实现著日常与真正“生活”(Vita Activa)之间的瞬息即逝的统一。而我们无一例外,都是被生产和消费掏空耗尽的、被琐碎的日常生活磨平击败了的个人。在由数字科技、金融资本护卫著的“消费主义日常”中,为了Vita Activa,我们必须成为生产者,必须有所创造;正如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的深渊中,只有先成为艺术家才能够成为个人。 在“消费主义日常”的福尔马林中,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感情与智性重新编码,发掘出感受-理解-团结-行动的能量,创建出新的主体性,继而重新找回改变的慾望、创造历史的激情。这慾望和激情促使我们从无数个体的自由实践中,凝聚出一种公的创造力,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产。这激情和慾望促使我们去尝试着发明一种新的生命政治,一种新的行动哲学,一种新的艺术之未来。 Davide Quayola,Jardins d’Été,Dimensions/Configurations Variable,Series of 4K Videos,2017 穆欣欣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 2006年,澳门艺术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联手,在澳门举办“显微境.观——中国当代艺术展”,邀请内地及港澳台地区26位艺术家参加;15年后,两间机构再度携手,举办“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以作为跨时空的学术性回应。这样的策展安排,肯定会成为澳门当代艺术史上的佳话;而参展艺术家由26位增至32位/组,区域由中国扩大至国际,则彷彿是澳门这十多年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隐喻,以及澳门艺术博物馆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与网络的见证。 本次展览以“多棱‧互观”为主题,棱镜既是高密度资讯与图像的能量聚集,也是各种社会现实与个体价值、文化基因不断交织碰撞的能量场。展览希望直面当下去中心化的现实格局,不断以行动“折射”艺术家的个体立场,叩击艺术与社会的本质问题,在棱镜的多重介面上折射出各自多元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认同。在澳门的历史语境下,“棱镜”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屹立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上的灯塔,其上面射灯的光学棱镜,至今已在珠江口海面夜空照耀了一个多世纪,象徵著澳门这个文化港口在中西艺术交流舞台上依然发光发热,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之际。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Bjorn Melhus,SUGAR-boxing unboxing,4'50'',Video loop, 2019 棱观‧镜像 管怀宾 策展人 以“多棱‧互观”概括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因为“多棱”这个源自棱镜多面围合、镜体折射的概念,其分光原理使得光色间发生奇妙的聚散效应,进而可以改写著光的逻辑与动态。今天看来,无论是棱镜在物理光学界面多重互映与折射的重要性,还是它在互联网数码设备中的拓展性应用,都可以说浓缩著这个时代的多重徵候。它既消解著主体的存在,又延展图像在空间中的动态,互联网世界日益加密与高速运行的图像资讯以及超荷载的社会景观和传输能量,都可能与棱镜或者棱镜效应相关。它吞存折射著大数据背后全球性政治动向,包括数字金融中新的经济模式的登场和个体社交平台所隐存的各种数据,并刻录著各种迭代进程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和那些刻骨铭心的时刻。 应当说,2006年发生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的那场“显微境‧观”展,充分显示了它在新千年开啓时段特殊的针对性,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重要的一幕,用时任策展人高世名的话来说“试图唤起一种对于个体意识形态建构的批判,一种与表象政治、身份政治全然不同的微观政治学,一种总体叙事幻灭后的微小乌托邦”。本次“多棱‧互观”展,既是某种时间维度上的回应,也希望直面十六年来经由各种意识形态与技术革命暴风骤雨洗礼,在日常现实与艺术领域所凝结的种种馀韵和涟漪,并对当下艺术界面的前沿事象进行现时点上的追问。有趣的是这两个展览都涉及到观/认世界的动作与视角,其实无论“显微”还是“多棱”,这两个源自物理光学领域的概念,不但驱动推进了人类对自然与科学的认知、创造,事实上也在不同时点上开啓著一种新的观看之道。如果说显微作为某种微观镜像的深度聚焦,那么多棱则是一种多边交合、景象叠置的锁焦。16年过去,我们不仅亲历了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与科技智能所引发的资本消费与数字技术的更替,也遭遇到全球范围文化的多元与差异间的衝突以及各种社会跌宕所带来的複杂论争。这些“论争性”与“矛盾性”的信息流媒体抽空着井然的社会秩序,也在不断颠覆既存的价值体系。文化与艺术的基因重组不但改变著艺术生产和交互的途径,也使得艺术生态发生著巨大的板块叠压与失衡位移。尤其是眼前这场旷日持久的新冠疫情,再一次衝击我们庸常的生活与艺术机制,那些原本朴朔迷离的价值认同、未来想像变得更加离经叛道,每个人都在经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融和平衡并感知身心间的双重磨砺,艺术家无不例外,凡此种种构成著我们身处其境的遭遇。今天,一方面社会与现实的棱镜正在消隐主体的存在,折射成难以穷尽的景观碎片;另一方面,那些带有反向思考的个体睿智又似乎转化成某种转呈再啓的创造性能量和契机,它隐约更替著日常生活与可能世界、个体意志与资本介入、精英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新的互对关係。 “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再度以澳门艺术博物馆为平台,展览云集着两岸暨港澳地区32位(组)艺术家(包括部分海外的),这个4+1的方程本身便是一个多元的逻辑起点,客观上已构成了变动不居、多棱交错的格局。既有部分参加过“显微镜‧观”展的资深艺术家,也有当代艺术的前沿新锐,以及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三个由系导师领衔充满实验性的创作集体。儘管艺术家的构成的地缘风貌、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社会感知、价值认同都存有一定的差异性,却同时遭遇著艺术与生活更多的共时性问题,这是现实。无论对于媒介技术的取用在本体创造上的凝炼,还是从观念思考与文化判断大的截面来看,其主体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社会性介入的方式都呈现著多元的互动性与自觉的差异性,藉此抵御资本对价值观的侵蚀,并回应这个瀰漫危机与疑虑的时代。在这里,艺术不是简单政治的檄文,也非道德伦理偏见的代言,而呈现出更加融超现实的针对性。诚如马塞尔‧杜尚所言:“艺术家的状态比他的艺术更为重要。”其实,作品既为观念的形象化投射与回应,也是某种社会景观在意念上的多棱互射和讨论,它体现著艺术家与技术世界、社会现实不断交会碰撞的态势,也反映了艺术家对日常生活所作出的深度观照,尤其是语言媒介的转呈方式和世界观的建构。所有的当下性与历史观、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世界、微观政治与个体价值、资本消费与艺术生产……的关係,都可能因为多棱折射的镜像而产生形态变化,由此获得思想交锋与前沿的链接分享,并生成创造的契机、兴趣和新艺术的介质,其主体意志也在不断的被隐匿与重塑中获得再构。 “多棱‧互观”展无疑是一次自我与他者、艺术家与观者间在棱柱前的镜像互观和重塑,它让艺术的要义再度成为社会与媒介表现之上的精神建构和未来想像。 —— 部分作品 (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班陵生,《是!》,216x50x46cm,石膏、紫铜,雕塑,2013年 曹澍,《无限和无限加一》,13分12秒,8通道3D渲染影像与4K实拍影像结合,装置,2020年 曹晓阳,《二十四节气之春分》,103x153cm,纸本木炭,2019年 高世强(实验艺术系团队)-林祚雄,《立交景象录》,9分30秒,影像,2020年 高世强(实验艺术系团队)-孙晓宇,《無日星AO22—蔓生都会》,7分28秒,三屏影像,2019年 高世强(实验艺术系团队)-张轻前,《冬江穿过等语线》,75分,影像,2021年 蒋志,《字》,15分53秒,有声,录像,2018年 刘旭光,《衍场——炎帝的怒火》,6分28秒,部分有声,单频影像,2019年 陆扬,《独生独死 Hello World》,单频高清游戏引擎渲染动画、艺术家数字转生,影像,2021年 闵罕,《犹疑不决》,240x150cm,纸本,绘画,2020年 牟森(媒介展演系团队),《DISEGNO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影像,2020年 牟森(媒介展演系团队)-欧阳浩铭,《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艺术微喷、灯箱,摄影,2018-2020年 宋戈文,《断山根》,尺寸可变,金属、木头、灯泡,装置,2019年 王志鹏,《裂》,画面分率:1136*640像素,iphone录屏,2019年 许江,《采薇》,200×156cm,布面油画,2018年 杨福东,《城市之光》,6分钟,单路视频,彩色有声影片,2000年 姚大钧,《祈求世界和平三阕》,动态实验诗学,2021年 姚大钧(开放媒体系团队)-蔡宇潇,《王船曼佐尼》,虚拟现实及影像,2021年 姚大钧(开放媒体系团队)-邵立昊,《西瓜非机:想象打破算法》,374×55cm,影像 、打印 、屏幕 、艺术微喷美术纸 ,2021年 朱玺,《墟》,200x200x50cm,玻璃、木、金属,装置,2021年 陈育强,《小園十二》之一,35x47cm,绘画,2021年 邵志飞/莎拉・肯德丁,《海上佛教地图集》,球体图像、全景图像,VR,2021年 郑波,《植物间的政治生活1》,31分,4K,黑白,彩色,双声道影像,2021年 吴少英,《韵律3》,无限时长,水墨,数字媒体,影像,实时互动,2021年 苏约翰/孟丽泰,《空容器》,750x979x1035cm,装置,2021年 吴卫鸣,《水声音感》,245x300cm,丙烯、木炭、麻布,绘画,2017-2020年 黄豪生,《符像》,数码摄影照片,铁框,124x124cmx5,摄影,2021年 陈界仁,《中空之地》,61分07秒,蓝光光碟,黑白(部分彩色),有声(部分无声),单频道录像,2017年 王俊杰,《以安魂之名》8分34秒,彩色,有声,单频道高画质录像,2015年 Jacques Perconte,Tempestaire,Video,2000 坂口宽敏,《帕斯卡的海》,影像,2017年 佐藤时啟,《光ー呼吸》系列之一,155x192x10cm,1995/2021年 金相年,《手》,水印木版画,70x54cm,2019年 早在2006年,当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蓬勃,不断在西方语境中找寻东方文化身份认同的阶段,澳门艺术博物馆就与中国美术学院合办了“显微境.观——中国当代艺术展”。学院和艺博馆依託澳门作为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平台,在特殊的展览视角中,诠释时代的即时命题,也正是强调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之时,将中国与国际当代艺术情境在此不断推衍融合,形成存异互生的当下。这不仅仅是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开馆目标之一,也是澳门文化的独特发展方向,更是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切实独立存在的文化意义。 至此,作为学术前沿之地的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国际视野转换碰撞的澳门艺术博物馆之间留下了可以来回呼应,相互链接的文化实验之场,社会美育之域。15年后,作为2006年那次展览在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性回应,在以“现在史”为考证与排演历史的角度,此次展览将对现实的国内外当代艺术语境再次发问。这些问题正是由部分曾参与前述2006年的展览的艺术家,和特别邀请的国际当代艺术前沿的艺术家、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媒体艺术家、当代艺术新锐共同组成,他们各自在不同社会与艺术创作中来回提问与验证、实验和演练,以日常的社会感知,来构建“非常”的社会共鸣,从观世界到世界观之间的艺术创造,来直面“近未来”的艺术责任。 所以,本次展览还是以一种观看方式作为出发点,即“多棱.互观”为主题。棱镜既是高密度资讯与图像的能量聚集,也是各种社会现实与个体价值、文化基因不断交织碰撞的能量场。来自海内外32位(组)当代艺术家的参展,凸显出艺术家实验性创作面貌,无论区域、年龄结构还是媒介方式、表现形态,本身就已经形成多棱互观的艺术现场,并通过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专业平台,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论述,探讨当代艺术展示与研究的新路径。“观”则是当下艺术情境形成的新世界观,是不同文化语境艺术家之间的互相观看,也是澳门这道对外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共生的有“观”之窗。这种“观”来源于多文化在全球视角下的多重组合,它既是技术围控下的博弈,也有对多重文化与历史的不断自我考察的推演;是疫情时代人类生活的重新反思,亦是人们对未来幻想的激情与彷徨。 “多棱.互观”,以艺术家为群体,佐以物理材料的隐喻。以艺术作品语境构筑世界观陈述,让展览的目的正是要以多棱模型,着眼当下去中心化的现实格局,不断以行动“折射”艺术家的个体立场,叩击艺术与社会的本质问题。在棱镜的多重介面上折射出各自多元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认同,不断“折射运动”才能让艺术能量持续产生和传递。在展览中,採用绘画、影像、装置、AR/VR等多种媒介手段,展现全媒体时代艺术家跨文化、跨领域的实验性创作。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它更是一个久违的艺术“事件”。澳门就在这个时刻此境中,将本土生态发展的视角转为与当代艺术语境交融的角色。它像是一面多棱镜,在折射与共生之下,构成了相互观看的角度。作品将在互关的角度裡,在动态与交融的情景下,省视当代艺术在多情境的艺术现实下,形成相互摩擦和激励的艺术态势,建构未来新的艺术生产机制与价值认同,让澳门在“多棱效应”下,相互观摩,相互构建艺术参考系、价值观,成为新中国“向海而生”的多维互动的文化明珠。 ...

项目宗旨 随着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拓研影响着人类多维度学科发展及社会生活进程。其中,艺术的未来推演与发展方向同样受到了科学领域成果的影响。近些年来,从学院教学到社会中的艺术生产,当代艺术与科技跨界的项目层出不穷,如AI人工智能、生物艺术、大数据视觉艺术等。在这些领域中的合作,给艺术研究者以及科学实验者双向带来了新的可能。学院通过和科学界的学者联合举办工作坊能够打开两个学科间的学术差异壁垒,通过聚焦“科学.媒介”的课题,让艺术语言能够得到更为多元的发展,与此同时能够让更多的科学领域学者能够了解当代艺术的语言范畴,从而在科技研发上能够带着人文性思维模式,更好的结合到社会生活中来。此次系列工作坊就是基于以上目的而产生,希望给艺术学生及青年艺术家带来不同视野。 我叫周知远,是一名医生。  我在医院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仍然在临床一线上班。  在这二十多年中,我在ICU,就是重症监护室,工作了十九年。有一次自己估算了一下工作量,从业生涯我参与了不少于5000位重症病人的抢救。如果以单位统计的抢救成功率70%计算的话,我已经亲眼目睹过!一千多条人类生命离开这个世界。 被这种场景反复刺激一千多次以后,有一天我想,如果我给自己开具死亡证明书,那会是怎样一幅场景?  死亡相对应的是存在。社会性的存在,生物性的存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的存在,它们之间又会出现怎样的割裂,重叠,对抗和共存?  于是在ICU设备轮修期间,我利用一间空病房自拍了一组照片,题目叫”我和我的死亡”。这是部分照片:  在这次疫情期间,我参加了发热门诊的工作。每次下班回家,为了保护家人,我把自己隔离在卧室里。  不光是我,全国人民都是这个样子,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影响降到了最低。人际交往的方式改变了,互联网,尤其是微信,成为了人际交往的主要媒介。 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生产关系和社交方式的变化,进而会造成人类组织形式的变化。人类从狩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逐渐要进入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  在过去,各种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出发点,实现过程和核心目的都是如何更高效地组织好人力资源。而在不久的将来,普通人类个体将不再是劳动力和战斗力的基本单元。以此为基,原有的无论东方或是西方的经济政治体系都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必须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  我想到了医生工作中除了人类之外的另一个对象——微生物。  它们具有更成功的组织形式,在地球上繁衍至今,适应性更强以至不需要太大的变化。  在它们的能力中,最强大的是它们能水平传递遗传信息(而我们人类只能垂直代际传递)。因此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应对更快,适应性更强。 因此,微生物的组织形式对人类的将来很可能存在参考意义;这构成了我创作的思想核心。  这就是树脂封印后的青霉菌——我创作第一阶段的成果。 单个青霉菌孢子大小约直径2-10微米,估算作品的生物密度在每平方厘米一千万至五千万之间。也就是说,每个盘子里至少封印了数十亿的生命。  为什么使用荧光着染呢?  想法来自医学上的一种检查方法——真菌荧光染色技术。荧光染料可以与真菌细胞壁β—多糖非特异性结合,产生特征性亮绿色荧光。因此,这些被封印休眠的真菌会有夜光。  还能不能继续向前深入呢?在给这些作品拍照存档的时候,新的契机出现了——在视觉层面我发现了新的玩法。 我想到,医生也有自己的独特观察法: CT或核磁共振是医院里每天都要大量进行的检查。当医生通过检查得到同一病人的多张二维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后,可以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减影功能,选择性去除一些医生主观上认为遮掩病灶的血管和骨骼,并生成目标脏器的三维立体相。  在第二阶段的创作中,我借鉴了这种CT或核磁的三维重建法。  我具体是这么做的:  首先,我像CT,核磁扫描一样,拍摄了同一菌落不同景深的微距照片;  然后,我把它们导入Photoshop软件。平时商业广告选择的处理方法是使用堆栈功能。但堆栈满足不了我的要求。虽然也是将所有照片堆叠,但每层每张景深的照片上,我用手动方法只留下符合自己主观要求的部分图像。  大家可以看到,左边的是16个景深,右边的是25个断层。最后合成一张影像。这幅影像或者说这个视觉信号之前从未存在过,因为它是我在客观视觉材料上的主观再造。我称它为主观多景深。  总结人类感悟世界的方式,主流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类似希腊诸贤袖手清谈的方式,始于形而上,经由逻辑,推导出观点,可以称之为:由道生道; 第二种,类似科学实验推算+实践验证的方式,始于实验,经由数学,计算出结论,可以称之为:道成肉身; 第三种,类似中国诸子百家个体经验推演的方式,始于经验,经由互渗律,以近知远。可以称之为:肉身演道。 除了主流以外,还有很多非主流的感悟方式——我就是其中一种:经验并非来自个人孤立感受,而是来自与周围世界发生直接责任关系(作为当事人而不是置身事外)的互动,即医疗工作经验,经由逻辑推导出观点,然后实践应用,产生新的互动经验,不断循环往复,滚动向前。 经过归纳总结,认真思考,再结合艺术创作时的冥想经验,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察世界的方法论,称之为“三种存在”。 我现在把世界割定为三个领域,不同领域应该使用不同的工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观察,分析,感受和体悟。 第一个领域,是可以被测量的世界,包括现下维度的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等;我称之为第一存在。观测分析第一存在目前最有效的工具是以统计学为基的现代科学。 第二个领域,是可以被感知但不能被测量的世界,包括人类创造的纯粹的思维,语言,数字,文化等等;我称之为第二存在。感受第二存在目前最有效的工具是以逻辑编织起来的感性思维。 除了这两个领域,世界上还有其他领域吗?我认为有的,而且这个领域无限的深广。这个领域,就是暂时既不可被测量也不可被感知的世界;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定义和描绘;我统称之为第三存在。探索第三存在的工具我暂时只知道有宗教冥想与创造性艺术。 而我们人类所谓有意义的探索,就是在第三存在中盲人摸象,然后尽可能地转化成为第二存在中的感受,用逻辑链条编织起来后再尽量转化成为第一存在进行观察测量统计分析。由此,人类存在的世界才能不断地扩大深入。这就是我现阶段的探究和思考方法。 基础科学的基础是基础哲学(即基础逻辑),基础哲学(基础逻辑)的基础是基础艺术(即基础感知)。没有基础艺术、基础哲学的进步,基础科学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艺术家,就像远古部落里的祭师一样,既不是用来文过饰非的化妆品,也不是用来针贬时弊的工具。他(她)应该做的是:努力拓宽人类文明的基础。 什么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基础就是我们的感知范围。 没有感知,我们去总结什么?归纳什么?没有新的感知,怎么会有新的创造?人类的科学,已经有大半个世纪,没有突破性进展了。也许就受限于旧的时间观念,如果发明不了对时间新的定义,我们很可能破不开空间的束缚。就像我的作品,束缚在树脂内的真菌,也许能苟延残喘一千年,一万年。我们目前的世界和它一样,如果不能破开空间的束缚,就只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断的熵增只会让它走向灭亡。 —— 工作坊留影 现场答疑环节 ...

杭州·影像志 别传 | 杭州2021 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2021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0日—11月28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特别说明  疫情期间 展览只对校内人士开放 2021年11月10日,杭州·影像志 别传|杭州2021—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汇报展顺利开幕。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胡敏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闵罕老师莅临展览现场,进行交流指导。课程导师牟森在前言中提到: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有两重:媒介的模仿对象和传递对象。社会认知是课程的预期收获,又是媒介经验的行为前提。媒介经验是社会实践的成果体现,也是社会认知的工具和手段。 影像志的媒介手段是纪实摄影。通过拍摄对象世界杭州,呈现杭州给观众这个对象世界。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摄影作品,同时,向观众呈现杭州的什么?如何呈现?以及为什么呈现?成为关键问题。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对象世界由岛屿变为城市。 朝晖老师给同学们指导的致敬对象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生活》杂志和马格南图片社,这些是同学们呈现不一样的杭州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本次展览的结构。我和朝晖老师称之为:赞歌、颂歌和挽歌。 社会实践课程只有短短三周时间,我们能够做到的很有限。但是,我们在这些有限之中还是倾注了无限的企图心。那就是通过纪实摄影媒介,为杭州造像,为杭州作传,为杭州留下图像的梦想一览表。” ——  展览现场  摄影|谌文君 —— 开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胡敏老师: “各位同学、老师好。我结缘这个展览已经有三年,也是我刚从教学单位到教务处工作,从那之后我就开始关注牟森老师和他的课程。他的《叙事工程》课程是省级一流课程,前面两次纪实摄影展分别去的是舟山嵊泗列岛和宁波石浦,然后印象里牟森老师还有一个特别震撼的课程《家庭编年史》。 因为我之前在手工艺术学院工作,来看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课程,让我学习到非常多的东西,特别是手、心、眼的一种延伸。用镜头来看世界,用眼睛看世界,用心来观察世界。特别打动我的是,让我激发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些五感的东西,让我深有体会。所以我每年在看影像志的展览时,我都带着一种初心,就是我为什么来美院?我在美院里能学习什么?将来我想做什么?我是带着这种初心来看这个展览的,谢谢牟森老师。”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闵罕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来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摄影展的开幕。其实在前两天,你们布展时,我就已经溜过来看过了。我对整个展览,包括之前的影像志序列,都有着深刻印象。我们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下乡课程展,森老坚持了很多年,而且每年都展示不同的面貌。今年的状况比较特殊,因为疫情的缘故,我们是滞留在杭州的。对这次整体摄影作品的观察,我很高兴看到其中突出了一个词,就是“生命世界”。 大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使用影像来进行思考和叙事,手中的摄影机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工具,我们其实是可以通过这种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然后来回应这个世界的。“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代表 2020级大二本科生张照琳: “ ‘有三秋桂子,十里桃花。’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柳永的《望海潮》描写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般繁华的钱塘,引得金人觊觎的烟雨江南。我想,每个从未去过南方的北方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江南的一番理解。杭州,就是我心中的烟雨江南。还记得森老和朝晖老师说,“今年杭州作为我们的别传,要像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为匹兹堡作传一样——为杭州作传。”我听到便打了个激灵,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课程期间,我们因疫情留在杭州,这才有机会走进大大小小的角落探寻杭州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和这座城市的故事,做了很多之前不敢做的事,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从网易的程序员到火车站地下层的流浪诗人,遇到了许多困难,克服了许多困难。 影像志拍摄计划完美结束,但我的摄影之路才刚刚开始。感谢朝晖老师、牟森老师和教学团队让我喜欢上了摄影。没有教我们过多的技巧,更多的是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个世界和报以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很荣幸可以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可以在这里遇到这么多可爱的同学和老师!祝展览圆满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 杭州·影像志社会实践课程导师牟森: “首先感谢所有的大二、大三、研究生的同学,然后感谢助教团队、策展团队、布展团队,感谢所有人,也特别感谢朝晖老师。 作为社会实践课程这个展览展出时,请大家再一次回顾开始,大家把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媒介手段,无论是在掌握中还是开始掌握了,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大家通过纪实摄影的手段,呈现杭州这一座城市。看完大家的照片后,我感觉杭州这个城市太丰富了,还有太多的细节,虽然我们这么多人,但我们呈现出来的也只是某一个或某一些 很多照片我都特别感动,我会把这个理解成是城市的尊严和城市的力量。比如说这一组程序员的组照,当我们用这种肖像的方式来呈现时,我感觉到很有力量,其实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有这种力量。 朱朝晖老师在北京,因疫情原因他没有到场,他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当作是他的发言,非常简短地替他念一下,他说:“关键在于,如何用纪实摄影的眼光观看杭州。这种眼光,是伊文思的,是安东尼奥尼的,是布列松的,是马克·吕布的。也是每位学生自己的。” 摄影|谌文君 欧阳浩铭 王若兰 ——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0级大二本科生 陈盈池 陈枳彤 崔婕 崔乐吟 邓闻喜 管子抒 何元元 贾沐晴 蒋子涵 蓝小语 李思玥 李文豪 李一骁  林辰宸 刘睿文 吕浩连 欧阳铭珺 庞佳 史欣茹 王睿佳 裔疏桐 张雨荷 张照琳 张子炫 朱棣铭 朱屹立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9级大三本科生 柏心如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韩佳玥 蒋欣怡金怡然 李迈 李怡弦 马凌峰 倪子易 孙梓怡唐校 袁梦 张书燕 张雅林 周律吕 周思扬 周逸伦 视觉中国研究院 2019级研究生 王若兰 —— 展览信息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谌文君 樊纪雯 李琰 赵炟 摄影导师  朱朝晖  策展人 朱朝晖  谌文君 策展团队  谌文君  樊纪雯 刘奕希 梅悦子 展览统筹  刘奕希 布展团队  谌文君 刘奕希 樊纪雯朱屹立 李思玥 张子炫 张照琳 朱棣铭 贾沐晴 李一骁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 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管怀宾 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