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21

超越个人帐户——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网民21”备忘录 黄孙权 在过往前三届的年会,我们连结了各国的学者与行动者,打造网络社会的批判理论及行动网络。网络社会研究所成立以来,除了持续组织新形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如黑客松、合作松、科幻写作松、写作工作坊,开展学术会议与国际讲座;另一方面,也联合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空间生产小组,进行淘宝村、“乡建中的中国”等大型研究案,探索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空间生产对中国社会关系与地景宏观具现的变化,并与国内外组织合作艺术区块链、分散式社交媒介实验、共笔平台、开放工作/讨论群组平台、开源线上电子期刊计划等等。过往几年,网络社会年会开启的新议题包含: 第一届“网络化的力量”,从哲学、美学、社会学与文化研究角度,进行了网络社会理论的认知绘图[congitive mapping]。 第二届“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与日常生活批判”,向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学习,想象随着他走到今日,从日常生活与空间生产角度,来恢复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当今数码化的日常生活已让人们忘记他提出的“顿悟”[moment]的力量。习惯了好莱坞的快感,顿悟异化成了小确幸。网络里我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切都是无时间[timeless],或说是,空间决定了时间,[1] 我们处在哪个网络就过着哪里的节奏。顿悟变成了唯心论者的专利,心灵大师的收费课程,而非我们从日常生活苦难中存活的实践知识。 第三届“智慧都市网络”,讨论当前智能城市及其概念,IUF[Intelligent Urban Fabric]是我构思的知识与行动连结网络工作,邀请了三方专家批判地对谈,包含都市政策执行者[smart state]、团体组织[smart agnet]、市民[smart citizen],并邀请国际知名的黑客行动组织Dyne[2] 带领有关加密、隐私权控制、物联网的游戏与工作坊。总之,不要让智慧城市沦为建筑地产开发的广告项目,城市是市民的可欲之处,没有智慧市民哪来的智慧城市? 2019年,是互联网的五十周年(1969-2019)。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的主题为“网民21:超越个人帐户”,“21”既指“网民”[netizen]一词被官方提出了刚满二十一年,又指21世纪的全球网络使用者。希望透过历史回返和现实的挑战,照眏往前之路。 在中国,互联网的开端是1987年9月14日。中、德两国学者联手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于当月20日成功发送到德国。这是第一封从中国设立的邮件服务器发送出国的电子邮件。维尔纳·措恩[Werner Zorn](德国教授)与王运丰教授在这封电子邮件中写道: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第一封从中国发到德国的电子邮件。] 1990年11月28日,中国注册了自己的国际顶级域名CN,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1994年4月20日,“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NCFC]通过美国斯普林特[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从此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Netizen”在英国剑桥词典解释是指“使用互联网的人”[a person who use internet]。对于沉浸在新技术工具欢愉中的人们来说,大概不会注意到“市民”这带有政治权利意涵的字眼被接到网络一词后面,是多么过于轻易了。1998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宣布对于netizen的中文翻译是:网民。2000年前后中国的QQ、博客、论坛崛起,互联网逐渐转变成“社会”和“市场”,开始了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时代。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美国,移动互联网超过了固网,互联网的行为节律和强度迅速增速,人们不眠不休地刷屏却只能发发见缝插针的短视频与短文字,晚期资本主义终结了睡眠。[3] 网络社群的公共性成为个体连结与安置自我与群体关系的社交活动。“网民”们期待能够参与社会转化,采取激昂的行动(独立媒体、网络行动主义、公民新闻、自媒体),认为将改变上个世纪信息垄断情况。然而尽管今日的“长城”更多了,且仍发挥些许作用,却也同时帮助了全球大独角兽公司赚取暴利。信息越发及时、时空越发压缩,我们的生活时间越发萎缩。社会加速造成技术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形成全面但非同步的“当前时代的萎缩”[4]。永久在线的社交媒体上没有社会。在加速的社会中,网民变成了分心而倦怠的帐号[personal account]。 我将以一个意象化的技术物来简要勾勒本届年会的四个议题之关联。 连线的荧幕 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经济泡沫化后,在一片跌停的哀嚎声中鲜少人注意某些新创公司(如2004年成立的脸书,同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谷歌)悄悄披上参与式文化与web 2.0的新名字,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重回舞台。这些新创公司瞬间将互联网变成了在广告、云端存储、商品、工业领域,奉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为宗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竞夺,名之为“平台资本主义”[5] 的公司化网络,特征是既为市场又是公司,宰制了信息、商品、社会关系与我们每一个人,将使用者们生产的内容与个人帐户打包成不同的装配形式[assemblage form],成功让互联网经济重新复苏。 人类的文化形式,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的聚集并非新创公司的发明,以前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Rock Festival]和免费电音派对[free rave party],现在是红迪[Reddit]、四叶论坛[4chan]、微信朋友圈、脸友圈,各种圈[sphere]形成专属的回音室[chamber room]。差别是,以前柏拉图的洞穴外还有世界与他者,现在洞穴内外被单一技术所控制,这是数字政体[digital...

《国美金课》 国美九十年,修辞炼课,未尝中断。日出烟霞,云飞苍茫,炼课始终与学者偕来,赖于苦行,成于沉醉。国美金课,以文化自信为基,以以天合天为重,以艺学方法为专,以自主创新为要,跬积深造,萃然于众课纷纭之中。如是艺科之学,外连山水,间厕隐显,迩延学术讲坛,远接社会大地,咸会于天地独相往来之际。 ——许江 —— 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 管怀宾 著 主编:许江、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目录 |炼课志/ 许江 |前言 空间多媒体艺术 专题创作 . |第一章  空间艺术表现的变迁 第一节 空间概念  第二节 空间的文脉与演释 第三节 物与造物、 物与空间 第四节 脱领域的空间艺术表现 第五节 相关的课题演习与思考、讨论题 . |第二章 装置艺术与空间多媒体表现 第一节 装置艺术的系谱(上) 第二节 装置艺术的系谱(中) 第三节 装置与空间多媒体艺术交互演进 第四节 装置 与空间多媒体课题演习 第五节 相关思考与讨论题 . |第三章 时空一体的影音交互与媒体艺术创作 第一节 装置艺术的系谱 (下) 第二节 媒体与创作的若干问题1一图像与媒体 第三节 媒体与创作的若干问题2一媒介与创造 第四节 场所与空间的多样化展开 第五节 空间叙事基础一一 素材与创造演习 第六节 相关思考与讨论题 第七节 研究生作品点评 . |第四章 非物质时代的空间多媒体艺术实验 第一节 现代主义运动与科学技术 第二节 计算机的诞生与电脑艺术 第三节 现代主义运动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艺科融合的跨媒体实验 第五节《光与空间叙事》的课题演习 第六节 跨媒介专题演习与思考题 第七节 研究生创作实践与作品点评 . |第五章 实验的密度 第一节 园思物语一东方空间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 第二节 空白的艺术与构筑非视觉性空间 第三节 关于《造景与造境》 第四节 演释空间一 一时空一体的艺术(案例分析) 第五节 《造景与造境》的课题演习 第六节 相关思考与讨论题 . |后记 教学相长 . |附录 多径交叉的花园一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展的回馈与交互 “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进程与成果 —— 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 关于知识系统的认知与建构,是我们在教育现场常常论争的问题。实际上,就今天艺术教育内外的总体情形来看,都在经历-场深刻的视觉文化的转型,无论是图像与媒介的系统更新,还是视觉生产、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位移。如果说“园语”是我艺术创作中的某种核心内涵和美学支撑,“空间多媒体艺术”作为研究生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重要领域,那么“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课程则是交叉穿梭于这两个领域,经由.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后,直面当代文化现实的一次个体输出与归,同时也是对“空间多媒体艺术”概念的新写作与拓展。 课程简介 “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课程,是经由研究生“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后的一次滤化重构的过程,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体输出与凝练。作为研究生毕业创作前期重要的课程演习,同时也是--次对于“空间多媒体艺术”概念的新写作与独立创作。 此课程包含着复合交叉的学术命题,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为链接的生态关系。首先,在理论上,力图以中国传统空间美学作为文脉支撑,研究近现代以来的空间艺术概念和认知方式,追问空间本质、寻求意义再构的表现可能。我们立足于空间形态中的跨媒介创造,关注空间的本义和“物与造物”“物与空间”的关联;关注空间的叙事路径,尤其是交叉于空间中的时间以及“场所”的意义;关注非视觉空间的建构意义,深化造物与造境的技术途径,探讨剧场与情境在当代空间多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可能。 同时,所有与空间相关的媒介元素,包括视觉、声音、触觉、味觉、互动感应等认知系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对象。无论是摄影、影像、声音艺术,还是行为表演、多媒体装置、新公共艺术,都可能作为创作与研究的媒介载体,希望这一过程能有效地将日常经验转换到具有学术建构意义的个体思考之中,尤其强调研究生对当代艺术观念与作品层面的独立判断以及创造性主体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与概念 多义性空间,园思物语,交叉路径,融超经验,媒介转呈,超文本链接,造物与造境,取诸“长物”,寄意心园,阅读与清滤,演绎与重构,非视觉性空间。 历史沿革与思想脉络 日显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与网络新科技的发展,将我们导人一个非物质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这种现象催生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在当代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既往的图像认知系统与艺术创造规律、审美标准已经难以解读当代艺术多元的发展趋向和要求,这也对艺术教育包括跨媒体艺术教学的结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要求和建构新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我们希望通过“空间多媒体艺术”的研究,在研究生教学中建构一种对应本土文化资源,符合当代视觉文化需要,技理互动的跨媒介空间表现方式与理论系统。 实际上,早在2005年,笔者于国内率先提出“空间多媒体艺术”概念,并向学院提出以“空间多媒体艺术”定位原综合艺术系综合造型工作室。次年完成调整后的“空间多媒体艺术”工作室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并形成“空间多媒体艺术”研究方向最初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开始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在前期序列课程的基础.上,借由“空间多媒体专题演习”,强调个体界面与独立创作方式的输出,以此作为研究生毕业创作前的重要创作内容。 经由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两大盛事,新兴媒体艺术展演对大众视觉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洗礼,人们对于媒体和图像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这也让我们看到“空间多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的前瞻性意义和更多的可能性创造。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对原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艺术策展三个专业进行整合,并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艺术”方向作为最初五个工作室之一进人新学院的建构行列。其学术目标为:从当代媒体-技 术空间中构造空间美学,以装置与影像等多种方式开放媒体空间的叙事潜能;同时注重公共领域中的媒体与艺术实践。在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格局下,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深化调整,进一步明确“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 “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课程对应新的文化语境与社会构造以及空间特点,以跨媒体环境下的空间艺术创作教学为基盘,既注重对人类视觉文化要素和它在历史文脉演释过程中的研究;同时寻求当代语境下的空间建构与艺术创造的个体输出,拓展研究生的空间认知系统与媒体艺术创造的新格局。 课程模块设置与内容 通过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场,对那些日渐模糊或者说处于沉睡状态的认知系统和感知方式,能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拓展。这是一个在更加宽泛领域中的思维设定,它既具賄包容的特性,又不失其在当代艺术广阔视野中的针对性,它是一个与“本土资源”相关的认知体系和创造方式还原现实的研究。我们希望将它置人一个新的文化语境,重新构架,凝练出一些概念,从中引申出一条与东方艺术精神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相关的线索并加以展开,而不是把传统思维中的那些表层现象生搬硬套地嫁植到当代艺术的话语系统之中,或者虚拟一个新的东方样式、中国经验来取代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和先端性。 “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课程作为当代艺术与教育的现场命题,既强调跨文化跨媒介的空间叙事,同时希望借由现实与传统两大资源的梳理,输出到研究生主体意识觉悟和创作立场的确立,课程强调“由技人道”和“由理人道”的双向素质培养,无论对于艺术还是媒体都希望能建构符合自身感受的认知与表达系统。 问题意识与教学方式 “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作为该研究方向的后期课程,既要深化推进作为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内容,又要适时更新那些流动和不断升级的知识要素,优化知识构成,包括知识的传递方式和主客体的位置。媒介与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它需要在深化媒介表现的过程中,借助观念的推进,使智性培养成为创造的动力源。 本课程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对跨媒体艺术表现与视觉文化要素开展实质性研究,关注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实的问题,寻求当代语境下的空间建构与艺术创造的互动关系,拓展新的空间艺术的认知系统和创造规律。培养兼具跨学科思考、跨平台实践能力,在空间多媒体艺术表现与理论架构前沿的实践者”。在这里,研究生们在当代艺术教育格局中的主体位置、主体意识的确立对教学现场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包括他们遭遇问题时,积极追问的姿态,尤其是借由作品回应问题的能力。“园”既是一个空间载体也是当下的文化现实,如果说“园语”引发的是对文化基因和现实立场的思考,那么“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则是研究生们经由“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后,进入毕业创作前的一次综合交叉的冶炼和个体的觉醒。 就教学方式而言,我们希望建构一种有助于本土知识体系清理的思路和与现实相关的文化判断;需要在学理层面上从传统文脉以及复杂的当代文化现状中整理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评判标准,无论阅读的形式还是视觉经验、语言方式,都需要提出一个新话语结构与评判系统,尤其是经由个体消化系统的滤化后的创造。为此,在课程推进的各个环节,我们提出一系列有关园林空间探微、空间阅读和媒介创造的关键词和思考题,这一个个非线性的概念与思考题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触碰课程的实质,并强调对空间概念以及语言方式的多重注释与新的视觉营造。我们主张解构后的再创造;强化个性与实验性的发挥以及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强调今天的视点和与当代视觉文化语境相对应的观看之道。希望师生共同展开相关课题与专题的讨论,针对教学现场所衍生的问题,不断探寻新的可能,从相对抽象的审美概念回到当代艺术文本与空间实践本身,以唤起师生共同感知空间与媒介的全息视角,深化拓展“园语”的语义能量,同时准确地诉诸于表达系统。 内页节选 教学相长 铸金炼课展-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现场 铸金炼课展-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现场 铸金炼课展-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现场 铸金炼课展-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现场 铸金炼课展-空间多媒体艺术专题创作展团 关于作者 管怀宾, 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毕业(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管怀宾致力于当代艺术领域融入经典空间叙事,探索东方文脉与新媒体艺术结合的未来发展路径;于国内率先创立“空间多媒体艺术”的研究方向,他在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介入当代空间艺术创作与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 “空间多媒体专题创作”课程,是经由研究生“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后的一次滤化重构的过程,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体输出与凝练。作为研究生毕业创作前期重要的课程演习,同时也是一次对于“空间多媒体艺术”概念的新写作与独立创作。 哲匠金课奖奖状 哲匠金课奖奖杯 ...

2021年8月25日起,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将联合MetaDAO小组开设为期15次的元宇宙概论课程,从体验到创造的初阶入门。开课时间为北京时间每周一和周三晚7点-9点(十月起仅在每周三晚上课)。欢迎报名,请仔细填写报名表。 课程助教:翠玉,汤睿沄 —— 扫码报名 (报名时间:2021年8月13日-2021年8月22日) —— 课程大纲   Part 1 Metaverse  Metaverse是当下热度十分高的话题,被很多人称作下一代的互联网形态,本节课将为大家分享Metaverse的历史,当下Metaverse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01 Metaverse介绍  北京时间 2021年8月25日 周三 19:00-21:00 主讲人:关杰,Flynn 推荐阅读:  Dionisio, J. D. N., Burns, W. G., & Gilbert, R. (2013). 3D virtual worlds and the metavers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ACM Computing Surveys, 45(3).  https://doi.org/10.1145/2480741.2480751 Part 2 Decentraland Decentraland是基于以太坊的Metaverse项目,课程将带领大家进入Decentraland世界,学习Decentraland开发工具,简单场景编辑器,Blender模型开发,SDK代码开发,由于Decentraland的强扩展性,一些第三方库或插件可以在Decentraland平台实现更多交互。 # 02 Decentraland 介绍+观光; Builder与SDK开发 北京时间 2021年9月6日 周一 19:00-21:00 主讲人:Flynn #03 基于Blender的模型开发 北京时间 2021年9月8日 周三 19:00-21:00 主讲人:蘑菇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