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
202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先声“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于张江科学会堂启幕。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共同面对当今世界的危机与挑战,再次开启世界发现与人的发现之旅程,重建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
202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先声“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于张江科学会堂启幕。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共同面对当今世界的危机与挑战,再次开启世界发现与人的发现之旅程,重建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
前言 《观长埭:一种在地的凝视》 在高速城市化的宏大叙事下,乡村常常沦为被遥望、被定义的客体。本次展览,我们尝试放下猎奇的目光,以摄影为媒介,发起一场对长埭村深入而平等的“在地凝视”。这并非一次采风式的浮光掠影,而是一次持续的、沉浸的田野实践,旨在探讨人、景、观念三者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结。 “景”,是长埭村给予观者的第一重印象。当镜头掠过茶山与白墙时,应记录的不仅是田园牧歌式情景所携的安逸美好,更是自然地貌与人工痕迹交织共生的现场。 景与物的灵魂,终究由生活其间的人所赋予。因此,我们将镜头转向村民、归乡者与新住民,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所建构的生活场景,构成了长埭村最生动的肌理。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试图捕捉个体命运与乡村变迁的共振,聆听在时代浪潮下,那些真实、坚韧而又充满温度的生命故事。 最终,所有的探索皆指向内在观念的变迁和乡村生活的内核。本次展览的作品,既是客观的记录,也是主观的建构。它们是对“何为真实”、“何以故乡”的持续发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多元的影像,打破对乡村单一、刻板的想象,呈现一个立体的、充满矛盾与生机的长埭村——它既是地理的坐标,也是情感的容器,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关于未来的观念现场。 本次展览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科艺先锋”党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对乡村振兴与社会美育这一时代性议题作出积极回应。艺术力量的介入,不仅为村民与乡土之间构建起全新的联结纽带,亦有效激发了观众对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质的重新认知。 本次展览聚焦并尝试解答一项核心命题:如何依托艺术载体,实现“地方特质”与“个体体验”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一种创新性的认知视角,为每位在场参与者提供重新感知乡土价值与自我定位的重要契机。 此次展览是对2024年《社会美育/现场/中的当代摄影实践》的延续。既是对长埭村鲜活生命力的集中彰显,更是将教学课程与乡村美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一次创新性探索。我们期望,通过这批影像作品的呈现,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的广泛关注、深度理解与珍视之情,在光影交织间充分展现社会美育的广阔潜能与无限可能。 在此,我们邀请您参与这场“在地凝视”,与我们一同看见长埭,并重新思考我们与脚下每一片土地的关系。 2025/10/8...
高密东北乡,上海西岸艺术中心A馆展览现场,2025 高密东北乡,江苏大剧院共享大厅,2022 教博会布展现场,上海西岸艺术中心A馆,2025 ...
在九嶷山北麓,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村落中,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他们正在动手制作自己的戏服,为即将到来的“大元社”乡村青少年艺术节戏剧展演做好充足准备。站在教室中,手拿着材料与孩子们共创的这群青年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他们在这里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创作装置、设计主视觉海报、参与排演...
摘要 Abstract 数字技术正重塑艺术生态,AI与人类的协同演化成为不可逆的文明进程。高世名提出:今天艺术的使命是在技术浪潮中捍卫创造的主体性。其一,借AI构建“历史汪洋”中的集体创作,以多元多重的可能世界置换单一封闭的Matrix体系;其二,化被动消费为主动生产,超克消费主义与幻觉工业共筑的自动化/现成化生存处境。他强调,艺术家应重新启动先民时代摹拟(mimesis)的本能,成为虚幻工业时代的自主“造梦者”,主动创造“梦境”而非沉溺现成幻觉,在数据与物理世界的交融中保持感性生产的能动性,通过对大数据算法和数字世界底层技术的结构性穿刺,做到“以幻解幻”。 关键词 AI与艺术协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