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的主题拟定为“近未来:可能生活”。这是我们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主动向未来发出的邀约。
众所周知,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叠加到近年来波谲云诡的中美贸易纷争背景之上,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几乎使得整个世界在所有领域都空前地呈现出一种非常态的超现实氛围。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们内心感受中对于“日常”的稳定感变得可疑,“日常”作为一个问题被凸显,它的稳定和连续似乎不再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人们对未来的感觉,对历史的走向,甚至对长期已为习惯、几乎成为意识本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基础,都产生了难以把握的困惑,萌生了强烈的不确定感。
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仍在持续。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感觉所产生的不适或许将成为伴随人们的一种“新常态”。为了因应“新常态”和它所带来的新问题,为了面对时代的特殊挑战并作出积极回应,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邀请一批著名的中外当代艺术家和年轻的跨媒体艺术学子一起,主动地向未来发出邀约,向不确定提出挑战——通过本届跨媒体艺术节,我们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以前瞻的视野、以艺术的方法,探索“近未来”视域中人们的“可能生活”。
“未来就是现在”,罗伊·阿斯科特在上世纪提出的新的人类属性,今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切实的心理感受——我们就生活在未来当中:基础科学停滞,看不见的技术迅速占领生活;现实超越常识,不确定性使得精神走向极端;科幻文学/电影的节点落成,历史进入完成态;科学内涵的延伸,敦促人类发起对更高维度世界模型的建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惊奇的发现,人类历经了多元文明的过去,处在细分隔离的当下,走却向了幻想趋同的未来。
虫洞,正是历史道标指向未来的节点之一。
“虫洞”与其说是一种假设,不如讲是一种信仰——在浩瀚荒蛮的宇宙中存在着一条可做瞬间时空旅行的隧道。科学家们前赴后继渴望证明他的存在,幻想家却早已将它作为了灵魂安置的彼岸,企盼着未来有无数可能,逃出被决定的桎梏,就像影像的跳切,分割却碰撞出自由的律动。
虫洞,在巨大的未来面前,再一次可能将全世界人类粘合成一种新的想象的共同体。 实验艺术系四十余件作品构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星际开荒之旅,艺术家们在此,诚邀观众成为“时空旅人”,从黑洞到白洞,使私密得以解禁,寻找并踏定未来历史的坐标:向未来而生,无限可能。
《史记·律书》:“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描述的是一种人声鼎沸,鸡狗乱跑,炊烟袅袅的热闹市井生活景象,这是我们曾经的生活,也几近是我们记忆中的景象。在离我们曾经口中的“未来”越来越近时,我们回首昨日,那种人声喧嚣与人情冷暖也越发可贵。
在东钱湖畔,韩岭似乎就是我们暮然回首中的那个灯火阑珊处,白墙黑瓦石板,小溪浣衣炊烟。“烟行星的“目的不是营造一个未来感,而是30多位艺术家用自己手的温度来参与“现在”,不断的靠近“未来”。手的温度则凝结在整个韩岭街道,河川,烟火中的每一件空间装置作品中。
温斯顿·丘吉尔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如此,近过去就是近未来。我们以瓦萨里的“DISEGNO”为名义,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结构,以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为数列,向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艺术史致敬。
主题“Disegno”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瓦萨里认为,自然(Nature)是绘画及雕塑的“母亲”,而诸种艺术的“父亲”则是Disegno。Disegno是一种力。创造的原力和巨力。 二十一件作品,每件作品的命名都出自二十世纪文学名著。从第四届跨媒体艺术节开始,媒介展演系以本科为创作主体。本次为三上本科生,共二十人。对应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数列,通过二十件作品向二十世纪的二十位艺术家致敬。而“一支绝望之歌”,则通过一件作品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尓纳·斯蒂格勒。并以此纪念整个二十世纪艺术史。
本届跨媒体艺术节的总主题是“近未来”。温斯顿·丘吉尔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如此,近过去就是近未来。
跨媒体艺术节一直是媒介展演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作主场。本次艺术家主体:二十位三上本科生,三位四上本科生,五位视觉中国和跨媒体学院的研究生。
媒介展演板块以瓦萨里的“DISEGNO”为题目,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序列,以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为数列,全新创作二十件单体作品和一件总体作品,向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
媒介展演板块依然以“跨媒介巨构”为整体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有着情境艺术与表演装置属性。跨媒介:Intermedia,指媒介物、万事万物和在媒介之间。巨构:Megastructure,借用自“新陈代谢”派桢文彦关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跨媒介巨构强调多学科、跨媒介和超链接。通过不同具体媒介作品,构建大型混合媒介创作结构。用策展的方式设计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策展
媒介展演系及其核心课程叙事工程的英文都是Scenography。“透视”和“造景”。“看见”和“呈现看见”。“看见”和“呈现”什么?为什么“看见”和“呈现”?怎么“看见”和“呈现”?培养学生的脑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后,路径便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媒介史考古,拓宽眼界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眼力,始终是清晰的教学路径。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处。这一次,我们用Archaeology的方式向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从文学到绘画,从建筑到音乐,从装置到电影,等等。根据展览场地的空间秩序,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和熔炉”概念为序列。二十件单体作品通过致敬伟人,梳理二十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源流和变迁。一件总体作品通过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尔纳·斯蒂格勒,寄托对整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深情。
Disegno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概念,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
瓦萨里说:“Disegno,作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艺术:建筑、雕塑和绘画之源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从大量事物中获得一种类似自然万物之形式或理念的普遍判断力,就其范围及程度而言,这种判断力无疑是非凡的。然后,从这种认识活动中又产生出某种概念,其结果是某种意味深长的主题在心灵深处形成了,接着通过我们的手,将这种东西表现出来。这就是Disegno。”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体,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对应教学的目标和路径,我们用Disegno作为教学步骤。无穷拆解,无限细分。
2020年的全球灾难表面上似乎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开到全球统一规范的“社交距离”:2米,而事实是,人际距离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加紧密。这正是因为手机社交媒体平台建构起的这个强大的人际网络。而这个平台架构与人伦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正是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自 2010 年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展览“社会媒体艺术现场”至今十年来坚持以中国未来学为主轴开展研发教学方向中的重要一环。
今年开放媒体系推出的“意识圈 Noosphere”展,是引用俄罗斯科学家、宇宙学者维尔纳茨基 Vladimir Vernadsky 与法国神学家、思想家德日进 Teilhard de Chardin 的“意识圈”理论来探讨人类在地质圈、生态圈之后进化而形成的巨大网络——意识圈,并突显意识圈带来的在当下社会中明显可见的意识终极趋同化现象。
“意识圈 ”展呈现了50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以迥异多样的形式:激光、AR 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面部表情捕捉、游戏、雕塑、思维导图、手绘文学、伪新闻,讨论了意识网络、天眼、后真理、后人类、未来生物学、虚拟化身、虚拟现实、未来书写、虚拟超文本、游戏理论、中国社交媒体赛博格、体外感知等议题;我们用艺术揭示并回应 2020 已然结成的意识圈。
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是跨媒体艺术学院两年一度的构建“跨媒体艺术国际”平台的重要学术活动,由空间影像研究所与未来城市研发中心共同统筹执行。首次即作为“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的子版块平行展开,以“近未来:可能生活”为主题,面向全球青年影像艺术家征集实验影像作品,以作品的主题相关性、艺术表达和创新性作为标准,由多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专业学者、策展人共同评审,最终遴选出30部实验短片,在艺术节期间进行展播。
时间: 即日起至2020年10月20日
对象:全球范围内35岁以下青年影像创作者
题材要求:以“近未来:可能生活”为主题的相关创作
时长要求:30分钟以内的短片
完成时间:2019年1月以后完成的作品
(1)在百度云盘中新建“跨媒体艺术节-姓名”
(2)根据要求将简历、影片、海报等信息上传百度网盘
(3)将网盘链接复制粘贴进报名表,并填写报名表其他信息
入选作品将于展览开幕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公众号上公开发布。
年度实验短片(一部)奖金:3万元
优秀实验短片(五部)奖金:1万元/部
近未来:可能生活 | 2020跨媒体艺术节
2020年11月1日(周日)
浙江宁波·东钱湖韩岭·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