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哪儿那儿

展览回顾|哪儿那儿

当代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更多取决于创作者⾃身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区域性是文化艺术多样性的根基。学习打破已有的对区域构造的固化认知,了解可感区域在实存、认知和想象空间层面更为丰富的构造性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发觉区域⽂化生活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对限制的延续与突破问题。其次关注⽹络时代语境之下,虚拟世界与实存空间的感知体验与交互渗⼊,理解跨媒体艺术在感知系统中的能量和地方发展中的文化格局意识,力求建构一种开放的艺术体系与本⼟表达系统。

此次教学现场行走在杭州南宋古城和西湖之间,流动在真实的历史与当下生活之中。当我们把杭州南宋古城与西湖这两个区域视为整体,其时空上的多元叠秩,在个体的经验与感知中,在艺术创作与区域性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古城生活的自然面貌、文化生存的原生性、微观现实的物质想象,以多情绪、多节奏的独立集合方式,发生在此刻艺术创作现场。我们强调以“生长性”为核心的艺术链接与融合,无论是哪个层面都不是简单的合并和利用,而是化学反应。二则在于自我修正所需的生化性土壤的自我更新。

——吴美纯

2021年11月20日,在杭州云居山、馒头山和凤凰山,进行了一场“流动”的当代艺术展览。这次展览汇集了13件艺术家作品。艺术家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寻自己内心的东西,与现实产生关联。展览的现场也是创作的现场。区域的差异和时空的叠置,让艺术变的自由。13件作品因艺术家的感知看似自由的散落在13个地点,但限定的范围和城市的节奏也同样约束着这份自由。

参展艺术家合影
策展人、艺术家、嘉宾与观众合影

——

展览现场

展览手册

云居山为展览的起点,位于吴山景区内。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许多摩崖题记,有自然的遗存也有古迹的消逝。艺术家们穿梭其中,跟着现实中的历史线索,寻找消逝的人文。在策展人定制的观展路线上,观众除了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也能在途中与曾经的时空对话。

《指向“它”》杨静蕾
“指向不可见的‘它’,用现实存在的不可控指向来构建虚拟路径和现实路径之间的关系。把飘忽在脑海中的路实体化,指向的‘它’是存在/虚拟/湮灭/过去。重新建立通往已消逝的路径。”

《潮》伍嘉怡

“任意飘荡,随着潮水来往。”

《井拼》谷秋波

“据诗文所言,云居庵边有一泉,庵始泉溢,且得一古井。因此在云居山顶放置一口井拼,古井已逝,复得一泉。时迁泉竭,复如今样矣。”

《窗口》朱劲婷

“建立想象与现实的联系。”

《洞》周敏|《东方的曼西斯学派》马向原

《时空对话》沈业蕾

“万物正在萌发,物和物正在转化,是真实的场景,也是虚幻的想象。”

馒头山位于凤凰山脚下,是一个时空的交汇点。在社区的东侧下,埋藏着古宋皇城的遗迹。在社区靠近高架的一侧有一片三不管的群居楼,里面是杭州城市中的城中村。在这个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交叠的场域中,或多或少的能让人发现点什么。相较于别的区域,馒头山社区的碰撞性更吸引我们的艺术家在这里进行创作。

《角落》段苏芹

“凤山新村这块老地,在这一条杭州的大动脉之下。”

《好消息墙》赖婉馨

“参与者将参观一个被捏造的景点。”

《我想有个家》郑汝怡

“我对于明天的想象力很贫瘠。”

凤凰山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形若飞凤,是此次展览的最后一站。相比云居山,凤凰山又显得更幽静一些。爬上凤凰山之后,天色已渐黑,户外展览的时间性在这时被彰显出来。

《玩具屋》崔晓雯

“以拼插玩具的形式制作的一组便携式家具,希望还原旅行者虽然共居一处但完全没有融入当地人之中的疏离感,异乡的我们看他们就如他们看着好像生活在玩具屋里的小人,好奇,新鲜,但不会把彼此视为同类。”

《放大镜》谢相映

“用现在在存在的材料来制作曾经存在的事物,同时植物也是时间的载体。透过透明的亚克力来放大曾经存在的痕迹,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去观看混合的现实。”

《严从历险记》鲁奕戈
“在这个小说里,男主人公幼帝赵昺已受大臣保护逃出临安城前往崖山,女主人公严从因护送幼帝而被困于临安城中。宋蒙两军追杀严从,但严从完成了任务,她无所事事。”

展览现场

——

展览前期

在此之前13位艺术家已经对这片区域做了为期三周的走访与调研。这三周中,艺术家们分散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区域的特殊性,大家在沟通作品地点时变得极为不易,策展人与艺术家们说的最多的便是“你在哪儿?”“我在那儿。”

云居山行走

馒头山行走

策展组在现实的基础上,与艺术家一起深入调研,在各个区域行走,感知历史和生活。经过数十次的实地考察之后,在尊重艺术家初衷的前提下,制定出现有的展览动线。策展的过程更像是准备导演一出实时剧目,云居山的作品是从“寻找”开始,寻找消失的路,寻找曾经的声音,寻找消逝的历史;馒头山的作品更多的是“回望”,回望曾经的生活,回望时空的交错;而凤凰山的作品则回到了“混合”,与当下生活的混合,与过去遗迹的混合,与艺术家的内心混合……

策展组踩点行走

与艺术家沟通作品

部分作品前期方案

户外作品在第二天移到室内进行展览,意在讨论艺术作品在现场和在展厅展出的区别与联系,艺术家需要思考作品移到展厅里,它的展呈形式需要有什么样的转变。

学术主持

吴美纯   范厉

策展人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纪录片制作

徐健   赵翔风   诸诗荟   

参展艺术家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马向原  周敏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