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尼各马可伦理学》绎读:追寻德性的尊荣与永恒

课程|《尼各马可伦理学》绎读:追寻德性的尊荣与永恒

追寻德性的尊荣与永恒

——《尼各马可伦理学》课程介绍

主讲:李旭

主讲简介

哲学博士,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兼及美学,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几篇。翻译有《西方大观念》(承担其中三个词条)、《剑桥海德格尔指南》,点校《北方王门集》(合作),著有《心之德业:阳明心学的本体学研究》(即出)。

时间

2021年3月17日至6月2日

每周三9:30-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课程前言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本深刻嵌入了我们论理话语中的经典著作,理论与实践、幸福与道德、目的与手段、正义与友爱……这些成对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行动和社会的思考,尽管我们多半未必知道这些概念范式的亚里士多德来源。在论理话语的使用中,习焉不察会束缚我们的思考。我们通常认为理论指导实践,但未必知道,理论-实践这对概念出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理论(沉思)并不指导实践,而是独立于并高于实践的至乐生活;我们可能听说过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有德的人此生不能获得幸福,活得快活的人未必有道德,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幸福即在于德性的活动;我们可能纠结于亲友之间是否要讲对等的回报,纠结于集体消费买单要不要AA制,但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与正义的论述已经深刻涉及到这类问题;我们可能热衷于批判工具理性,或真或假地不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很可能只是一种道德姿态或非理性情绪,而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中既包含了克服工具理性的洞见,又潜藏了导向工具理性的深刻危机……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伦理生活,获得超出流俗的对生活、对社会的观照,深入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西方哲学对伦理道德的专门、系统思考始于苏格拉底,而非亚里士多德,但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则非亚里士多德莫属,他也是动物学、物理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创立者,是古代世界最渊博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并对前辈的思想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他留下了三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与《大伦理学》,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是最成熟的一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人生的至善在于幸福(eudaimonia),探讨了当时的人对幸福生活的各种理解,提供了他自己对幸福的独到理解——幸福在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基于此,他详尽论列了当时希腊人所看重的各种德性与善好之物,分析了德性的本质、形式、类型,论述了它们的次序、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对善与德性全面、精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古希腊人的伦理精神,可以了解到一位具有最深广的宇宙视野的哲人如何看待人世生活。同时,《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展示了伦理思考的定位、性质、方法,远不只是一本进行道德劝诫的修身教科书,而是一本显示给我们如何思考伦理现象、伦理问题的大师之作,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西方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早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有评注。近代以来,霍布斯、休谟、卢梭、康德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多有批评,但都离不开与亚里士多德的对话。尼采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对休谟、康德等启蒙哲学家的伦理学有深刻不满,海德格尔、阿伦特、麦金泰尔、伯纳德·威廉斯等有分量的哲学家纷纷回到亚里士多德去寻求反思现代性伦理问题的资源,自麦金泰尔之后亚里士多德式“美德伦理”与康德式“义务伦理”(又称“规范伦理”)的对峙成为伦理学研究中的流行范式,这对范式也影响到中国学者对儒家伦理的研究。中西既已碰撞交汇,我们的自我理解就难免借助他者的参照;另一方面,我们对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需要以我们对中国传统以及对我们当下伦理生活的省思为积极的先见。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译本  廖申白先生译著
商务印书馆,2003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虽称不上显学,但代不乏人,单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中译本看,流传较广的先后有苗力田先生的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廖申白先生(商务印书馆,2003年)和邓安庆先生的译注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几位译者都是严肃敬业的专业学者,译本在西方哲学原著的翻译中堪称上乘。当然由于古希腊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由于中国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翻译必须借助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学者的已有成果,转译带来的失真也在所难免,研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可参照权威欧美译本(英译本可参考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 translated by David Ross; 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最好是参照古希腊文原本(洛布古典丛书希英对照本ARISTOTLE XIX THE NICOMACHEAN ETHIC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
translated by David Ross,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同时,也可以参照西方与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已翻译为中文的有《<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美】伯格Ronna Burger著,柯小刚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解读》([美]特西托勒Aristide Tessitore著;黄瑞成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文学者的研究专著有陈玮 著《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陈斯一 著《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尼各马可伦理学>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有兴趣深入钻研的同学可以参照这些研究性著作。

本课程意在为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通识性了解,依据此书的章节课程将包含以下内容:

一、“善好”的概念,“幸福”作为属人的好东西,古希腊人对幸福生活的三种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幸福是德性的实现活动,其中的洞见与盲点。(第一卷)

二、德性作为从习惯养成的好品质,德性见于选择,是相对于我们自身的中道。选择作为理性的欲望、欲求着的理性,与意愿、希望是什么关系。我们是如何做选择的,有德者是如何做选择的。(第二卷至第三卷第5节)

三、亚里士多德论勇敢与节制,勇敢何以在古希腊是第一位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对勇敢的理解如何继承发展了荷马的传统观点。(第三卷6-9节)

四、亚里士多德论“心胸博大”(megalopsukhia),处理财物的慷慨大方何以尚不是“心胸博大”,心胸博大的人如何看待荣誉?德性方面的“心胸博大”与美学中的“崇高”风格有什么关系?(第四卷1-4节)

五、亚里士多德论正义,古希腊哲人的正义观与我们现代人的公平正义观的差异,正义与公允,完美的施行正义为何不仅要懂得规则,而且需要实践智慧,在什么情况下行动者需要破例、根据什么破例。(第五卷)

六、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理智德性的序列——经验、技艺、明智、科学、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技艺高于经验,明智高于技艺,智慧高于明智,其根据是什么。明智作为实践智慧与伦理德性的关系。(第六卷,结合《形而上学》第一卷)

七、亚里士多德论“不能自制”的道德生活现象、自制与节制的差别,为何会有知道善却不能行、知道恶却难以避免的情形,知善而不能行的人有德性之知吗?亚里士多德如何回应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第七卷)

八、亚里士多德论友爱,友爱中的互补与相似,地位悬殊者之间、上下级之间能够有平等的友爱(包括爱情)吗?友爱与善意的差别,朋友多少算合适?友爱与正义在群体生活中是什么关系。(第八、九卷)

九、亚里士多德论快乐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并非幸福,但幸福必包含快乐,其中的哲理基础是什么?(第十卷1-5节)

十、亚里士多德论沉思是神性的至乐,是最高的幸福。(第十卷6-8节,第六卷第12节)

以上基本包括了《尼各马可伦理学》全书的论题,希望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一起来思考探讨这些古希腊人伦理生活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伦理生活中的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全书的主题是“幸福”这一属人的善好,其论域则是以“德性”为中心的人类活动,我们这门课的中心论题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将围绕两个主要的问题线索:其一,德性以尊荣(kalon)为目的,以如实的中道为形式,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人性张力?其二,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的幸福高于行动的幸福,沉思的智慧高于实践智慧,其主要理由之一是,沉思的对象是宇宙万物永恒的原理,行动的领域是人间可变的事物,这一理由是否颠扑不破?在人间事物中是否有永恒?让我们追随亚里士多德的脚步,细心寻绎心灵与人间生活的机理,探寻古典世界德性的尊荣与永恒,启动一场古今对话的爱智之旅。

李旭

2021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