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前言: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前言: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唐晓林

今天,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获得更多的便利,知识与信息更新飞快,视野广度拓展便捷,但个人记忆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思考的深度,以及进行知识生产的能力却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很明显,我们越发感到随之而来的感受力的式微与创造力的匮乏,个人的保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我们无法作为孤立的个体求得生存,却又被今天的媒体现实隔离、切分为语言、思想、行动的碎片,与他人进行连结、切磋、交流与共享变得势在必行,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正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激发。

显然,在今天学院里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无法再延续过去那种以一对多的单向性知识输出的教学模式,而需尝试建构一种互相学习、互相砥砺、彼此质疑、共同促进的网络结构,组成临时的可变动的创作集体来组织艺术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既需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当强调教师进行知识更新的必要性,我们应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以艺术做教育,也以教育做艺术,以此丰富与加深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酝酿艺术生产、思想生产的动能,进而培养共同关切,引导心灵转向(高世名语)。

创作集体主要是在艺术教育的层面上谈,但是首先要明确的是,学院并不自外于整个大的社会结构。我们面临着现代性所设置的一个似乎政治正确的标准,假设的前提——艺术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创造。然而实际上,“独立”、“个体”、“自由”、“创造”这几个词全都需要仔细辨析。与其假设个人的独立,不如看到今天每个人面临被“孤立”的处境。个体并不先验地具有主体性,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批判的能力,有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能力的时候,才是他具有“主体性”的时刻。“自由”并非先验地存在于我们身上,它是需要去斗争、去争取才可以得到的。

至于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谈“创作集体”的时候,无法回避的问题。创作集体让个体之间形成一种共鸣和心心相惜的感受,互相获得支持和鼓励,让大家有信心去面对被广告和宣传充斥的媒体现实,有勇气去与历史上的主流和经典对话。相对于整个网络化、全球化的现实状况来说,创作集体才是那其中的异己,是一些能够产生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的带有批判性、生发性的部分。为了避免集体对个体的威压与暴力,一个集体不能只容纳唯一正确的看法或视角,它应该不断地产生出异义、异见,应该不断地生发流动的讨论和新的共同关切、问题意识。所以,流动性与临时性应该是组织创作集体的前提,如此,每个人的智性才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新的生发,才可以像斯蒂格勒所谓的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那样去创作,才有可能争取自身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创作,我们才能改变自己的感性结构,或者说作为创作者来面对生活,我们才可以共同生活。审美即政治,人的感性结构与其行为模式是共构的关系。如果让人只是停留在单一的话语层面、思想层面或者劳作层面,这样的社会结构就是固化的。须是每一个人在集体里都能发挥他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分享”,这个集体才会成立——同理,通过这样的集体,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也才可以有更好的激发。

本期“思想”专题呈现对历史上接近于“创作集体”的多个艺术案例的研究与分析。胡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和扬科[Marcel Janco]都是达达主义亲历者,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对于达达历史的不同角度的叙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方面展现达达主义运动深度卷入一战期间严酷复杂的社会与政治历史潮流之中的复杂面向,一方面呈现不同历史语境下,对达达主义之历史叙述的流变。尤莉[Juliane Noth]书写了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林风眠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家通过对现代主义潮流与中国艺术的思辨与论争以寻求开创新的时代的中国艺术之努力。陈旻以1931年前后阿拉贡的艺术和政治转向为节点,描绘超现实主义团体在艺术、生活和社会革命的迷宫里的奥德赛之旅,从而打开欧洲的艺术先锋派关于“革命”和“摩登”两大叙事问题的探讨。张杨挖掘了1940年代延安以“新洋片”为例的集体创作的方法与动力,试图将之与1930年代国统区以抗战为主题的集体创作进行对比,分析避免其形式化与固化的经验。巴拉莱姆[Rakhee Balaram]展现了1970年代法国女性艺术家将艺术运动与社会运动相结合以争取自己创作与展示权利的历史。拉克斯媒体集[Raqs Media Collective]的自我剖析展现了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团体对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创作之自觉思考。薛毅、江弱水与陆兴华三人关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分析与解读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野草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将以隐喻的方式继续展开,作为对创作集体议题的尝试与延伸。

创作集体应该与艺术界常见的艺术“团体”或“小组”有所不同,也与社会主义艺术史上的“集体创作”现象有所区别,它还可以从现代历史上出现过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墨西哥壁画运动、情境主义国际、激浪派、包豪斯、呼特玛斯、黑山学院等等之中辨析与寻找思想与行动的资源,目的是去尝试面对现代主义所假设的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创造”的艺术在今天的艺术现场所遭遇的感受力的式微、想象力的匮乏与创造力的限度等问题。